原创 秦允宗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秦允宗
金融史上的人与事,也许一晃而过;有的失去了,也许再也无法找回。今日要说的就是社会闻人、实业家,民国时期上海绸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延松先生。
01
声张正义
王延松,190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上虞的梁湖玩石村。1913年,14岁的他跟随父亲来到上海,在一家绸缎店学生意。1915年他与陈蔼士相识为友,也因此结识了陈果夫。每逢星期六、星期天,他经常会到南市新北门去,参加由他们组织的演讲会以及社会活动,并受其思想影响。此时他已任美商中国汽车公司的收账员,备受洋人侮辱,如“华人不得由前门进入西人住宅”、“华籍收账员不准乘坐电梯”等,真是忍无可忍。于是,王延松召集收账员,组织成立了“帐员公会”,作为会长向各洋行交涉平等待遇,几经努力,方达到目的。后又成立“上海汉口路商界联合会”,担任会长一职。继后又发起“上海商界多马路总联合会”,被推举为议长。这些举动深受陈果夫赏识。
他认为“列强侵略,祖国衰弱,尤觉痛心,应以爱国主义、民族观念,不计安危名利,悉心以赴。”
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南京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他以总联合会的名义,发动华商罢市,与租界当局展开坚决斗争,并由总联合会出资牵头,在闸北宋公园,建造五卅惨案遇难烈士公墓。正如他在1934年,社会日报三周年纪念题词上写的“发扬正义”,他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02
民族气节
《中华国货维持会廿周纪念刊》,王延松题词:发扬国货,首赖宣传,振兴实业,期挽利权
1928年4月至5月,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利益”,犯下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由此全国掀起了反日风潮。上海各界组织了“对日经济后援会”,王延松被推举为副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列强侵占了东三省,绸缎制品出口量不及兴盛时期的十分之二、三,外国的人造丝织物大量倾销国内,本地的绸缎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江浙一带的厂家纷纷倒闭。1929年7月5日,驻沪的江浙鲁豫12个帮会团体集会,组成“中华国产绸缎上海救济会”,1930年8月8日致电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请求通令国民用国货,服装用国绸,以示表率。10月还举办了绸业展览会等,扩大社会影响。
为挽救民族工业,维持产业的生存和运转,1931年8月5日,上海绸业银行成立。1932年9月1日,在汉口路460号隆重举行了上海绸业银行开幕式。当日出席开幕式的宾客盈门。据报载,该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为王延松,常务董事鲁正炳、姜麟书、董事潘公展等七人,监察徐寄庼等,先后到场的还有吴铁城市长,以及市政府各局长,市党部各执监委员,市商会各执监委,暨银钱业界宋汉章、胡孟嘉、贝淞荪、秦润卿、李济生等,以及各界领袖穆藕初、虞洽卿、杜月笙、王晓籁,方椒伯等各方人士达4500人,济济一堂,甚为壮观。当日10时许还放映了由电影明星胡蝶、严月娴参演的新闻纪录片,真可谓盛况空前。
王延松还曾任大新绸缎局总经理,创办华华实业公司,并兼任达隆毛织厂、华新印染公司等实业要职。他明示公司的宗旨“提倡国货”,呼吁国人“华人穿华服”,他曾撰文,“救国之道,抗敌之方,原非一端。而提倡国货,实为我全民预定之唯一方针。提倡之能否有效,进行之成果如何。一方面有赖于国民之自觉,而另一方面则又视国货产品能否供国民之需求。”此语道出了一位实业家的爱国之心声,似乎也能观今日之时局大转变之中,国人应有之态度。
03
文教并进
《绸缪月刊》《俭德歌集》
办实业也需要文化的支撑,王延松先生深谙内中的深刻道理。
1934年12月至1937年7月,王延松先生创办了《绸缪月刊》,此月刊汇集了上海滩乃至全国文学界、法律界、妇女界、银钱界等各界的名人志士,并为月刊撰稿。首刊撰稿人沈雁冰说:“绸缪月刊能在杂志竞争中出人头地,并非偶然。”月刊发行半年,读者舆论之推许,数量之普及,超越素有历史之读物。
发刊词上说“愚夙持本位救国之旨,而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愚从事银行事业兢兢业业,未敢或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曰“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十年生计,十年教训,大之作民族生存竞争之准备,小则为个人立生行事之基础”。“本刊名曰绸缪,意在斯乎!”
《绸缪月刊》还发表结合时事的学术论文。比如贝淞荪的《银行业之过去与将来》,王延松的《银行业与工商业之关系》,秦润卿的《钱业之过去与将来》等文章。月刊在其中不失时机地穿插绸业银行之广告。最具影响力的是王延松先生以笔名王承志撰写的《中国金融资本论》,并于1936年由光明书局出版发行,金融理论家章乃器称,该书对于中国金融问题各方面,作了周详而系统的论述。
1935年上海绸业银行为了宣传企业,特邀著名音乐人黎锦晖编写了《俭德歌集》,汇集了2000首歌曲,随月刊赠送给读者,既弘扬了节俭精神,又提升了道德品质,深受读者的欢迎。
1932年,由各业公会代表组成的“沪商俱乐部”改组为“上海商社”选王延松为社长,并集资创办《上海商报》,由他兼任社长。王延松还兼任上海华东女子中学董事长、上海商会商业中学校董,1934年任校长。
抗战爆发,王延松迁址重庆,赞助许如辉的大同乐会,又关注乐器制造工场,成为发起人之一,还任音乐剧《木兰从军》演出委员会委员,支持演出。
抗日战争期间,烈士遗族的生活大都艰难凄惨,王延松等社会热心人士出资,倡导发起成立了“抗校”(抗战遗族学校),校长宋美龄专门帮助抗战烈士的遗孤。他作为校常务董事,凡学校经济发生困难,他都尽全力,助其渡过难关。
他还任上海的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子弟中学(简称绍兴中小学,现今的育群中学)董事长,上海肇光中学校董会主席,上海浦东中学校董等职务。
王延松可说是助文教,乐慈善,做好事,展示了服务社会与民众的气度与胸怀。
04
异途交集
民国20年9月29日,<<王延松致陈蔼士书>>
在爱国的前提下,民族的认同,也许是块试金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官商两界知名实业家王延松,作了不少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实事。
就官而言,王延松曾任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党部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委员等职务。
王延松在自传中称:民国12年(1923年)果夫先生嘱他担保租屋,事后方知工作同志潜居。经王延松的家属回忆,那时王尚年轻,工作同志不仅有国民党员,也有中共党员潜居。由于王延松为人厚道,足智多谋,在凭借其官商的双重身份结识了一些中共的地下党员。家属回忆,1949年前后,他捐助掩护他们去往苏北根据地。
王延松又说,1926年誓师讨伐,上海农工商各界商讨欢迎革命军,工商代表提议罢工罢市罢课,其活动者为林钧,汪寿华,梅田龙,李立三所操纵。事后方知他们是共党。王延松家属又回忆,实际上李立三就和王延松同处一室办公,曾是绸业银行职员。正如前文提及的,社会上普遍认为,王延松是陈蔼士的好友,因此又与陈果夫、陈立夫关系不一般,这些社会关系在国共合作失败后,为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下,开展隐蔽的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经家属追忆,王延松当时居住在美丽园14号,亲朋好友来访很多,不乏有中共地下党员,事后方知。有些人名要等待历史档案去揭晓和证实。
王延松先生一生为官经商,曾多次请辞国民党的职务未获批准,他主持的绸业银行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从此一蹶不振,于是王延松出售了美丽园别墅,以抵扣银行等债务及员工薪资,而上海迎来解放的不久,1950年2月14日绸业银行也宣告破产。
1950年王延松经上海市政府审阅批准,获取了四张赴香港通行证,携妾儿移居香港,后去了台湾,继续投身金融业,任台湾银行顾问等职。王延松先生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于1975年12月7日在台北病故,享年75岁。
遗留在大陆的其妻儿,生活上历经了艰难与坎坷。改革开放后,终于让他们迎来了春天,赶上两岸政策开放的大好时光。王延松先生的亲属期盼能再次赴台扫墓,让他在天堂安息。
(感谢王延松后代王鹤园先生配合提供的资料)
原标题:《是实业家,也是金融家,民国“国货热”的“幕后推手”竟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