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8平方公里的江岸区,地处中心城区,可谓寸土寸金。
近年来,武汉市江岸区努力向空间要效益,着力提高经济密度,“楼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迸发出巨大的财富效应,纳税能力一马当先。
在江岸,6.8公里长的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被称为武汉的“金腰带”,这里聚集有20余家金融业区域性总部、200余家金融机构,构建起传统金融稳健发展、新兴金融蓬勃发展、特色金融创新发展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在江岸,2.7平方公里的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被称为武汉的“陆家嘴”,集聚区内浙商大厦、武银大厦等五栋重点经济楼宇,以裂变成长的态势,释放出蓬勃涌动的经济活力,2021年纳税额达17.4亿元。
这份“亿元成绩单”正是江岸“寸土生金”的缩影和写照。然而,这一栋栋流金淌银的楼宇,也提出了一个社会治理新课题。一栋楼宇就是一个“空中社区”,在这里,城市党建、为企服务、基层治理,每一项都是考验。
如何让党建“软环境”成为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笔者近日探访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以其“龙头”楼宇浙商大厦为例,剖析江岸在产业集聚区践行“党建引领 融合赋能”的探索与实践。
密织四级组织架构 楼宇之上党旗飘
浙商大厦48层,窗明几净。整齐排列的书架上,摆满了留有余温的专业金融书籍;窗边的合影墙,贴着一张张党员参与活动的笑脸;周边社区困难群众的“微心愿”,全部被打上“我要认领”的标签。这里,是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江城红领驿站”,处处记录着党建故事。
去年4月,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综合党委成立。在综合党委协调下,浙商集团免费提供浙商大厦最优场地,打造了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江城红领驿站”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如今,设在这里的政务服务分中心、楼宇初心社、金融梦工厂、金融会客厅、书香驿站等11个功能区,为集聚区党组织、企业党员搭建起各类党建交流平台。
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综合党委成立,聚合楼宇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集聚区综合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综合党委建立健全了“江岸区委两新工委——集聚区综合党委——楼宇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四级组织架构。这一举措,将原本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楼宇企业聚合起来,织就一张巨大的党组织网络,实现了党的组织扎根企业、到边到底。
通过为企业服务来凝聚党员群众,综合党委探索形成了“轮值书记制”“联席会议制”“跟踪推进制”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综合党委负责人举例说道,“我们将集聚区金融重点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综合党委成员,大家每月轮流担任综合党委轮值副书记,让每个人都发挥作用。”
浙商大厦过去只有澳门路上的一个车辆出入口,自东向西的车辆想要进入地下车库必须得在澳门路口排队掉头,高峰时段经常造成拥堵。去年6月,浙商大厦入驻企业——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周厚钬在轮值集聚区综合党委副书记期间,把代表职工心声的“开辟新出入口”的诉求提交给了综合党委,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成功打通了香港路一侧车辆出入口,得到企业职工一致好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江岸建设大道金融产业集聚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楼宇党组织为基础,楼宇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互相融合、开放共享的大党建格局,正在形成。
搭建资源链接平台 楼小二暖心服务
“民营企业业务人员对外签约时需要授权。”“企业在注册商标后,如不规范使用,仍然存在侵权风险。”
7月7日,一场生动的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走进浙商大厦“金融会客厅”,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王日升为20余家企业代表讲课,分享企业经营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走进浙商大厦。
“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专家资源,综合党委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成长机会。”一企业代表说。
“综合党委成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各类专业资源聚集到一起,推动解决楼宇企业经营和发展中‘急难愁盼’问题,为江岸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综合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汇集党委政府、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多方力量,推动信息共享、企业赋能、产业发展、市场壮大,这也是产业集聚区综合党委的天然优势。”
为了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集聚区成立了由江岸区地方金融局和商务局组成的专属服务专班,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集聚区专属服务清单和金融实事,建立“24小时直通服务”“局长直通车”和“一事一议”等服务机制,楼宇党建联络员成为服务企业的金牌“楼小二”。
结合市委组织部发布的年度服务项目清单,综合党委链接市直和区直部门涉企资源,形成了平台建设、专业服务、政策服务、党群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六大类34项年度服务项目,组团为企业服务。
浙商大厦企业职工上党课。
结合集聚区金融特色,综合党委还创新了2+N特色服务载体,通过银企对接融商会、金融企业高峰论坛,以及各类金融品牌服务活动,搭建了政企、企企沟通与人才交流的平台,助力企业发展。
把党建工作嵌入到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集聚区综合党委这条“红色纽带”,已成为有效促进楼宇内企业共建共融、推动楼宇内企业共享共赢的“红色引擎”。
构建楼宇自治格局 七助四进解难题
今年以来,温州商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黄建光有了一个新身份——浙商大厦楼宇理事会理事。
4月1日,第一次理事会上,成员单位不断“抛出”问题:大厦各楼宇企业的饮用水供应人员繁多,送水时间不固定,增加了各企业后勤负担;楼宇职工外卖和快递的需求较大,职工存取外卖和快递不方便……
理事会成员集思广益,商讨出解决之策——先摸清楼内每家企 业用水量,由理事会统一为企业订购饮用水,并由各楼层的楼宇管家为各企业进行配送;在大厦北门外和大厦负一楼可设置外卖和快递存取柜,方便企业职工存取外卖和快递。
一周后,两个难题均得到解决。“楼宇理事会的成立,搭建了一个楼宇企业职工参与楼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通过建立楼事楼提、楼事楼议、楼事楼决、楼事楼评工作机制,企业能有渠道参与楼宇建设过程,实现楼宇有序自治。”黄建光如是说。
“集聚区党建工作紧扣一个‘实’字,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为检验标尺。”据介绍,为解决楼宇企业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综合党委持续优化“七助”服务,围绕助餐、助居、助行、助医、助学、助岗、助娱等方面,推动街道社区资源服务进楼宇、进商圈。
“白领食堂”方便浙商大厦企业职工就近就餐。
以助餐为例,浙商大厦目前入驻企业60家,职工5000余人,“就近就餐”一直是个难题。综合党委成立后,会同浙商集团党支部、党建指导员一起做摸底工作,一家家走访企业,向白领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白领对食堂菜品、价格、环境的需求。如今,浙商大厦7楼2000平米的“白领食堂”完成升级改造,十余个菜品丰富的档口为钢筋水泥铸就的商务楼宇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白领相亲会”增进浙商大厦各企业职工交流。
与此同时,综合党委推进落实“四进”举措,围绕金融服务进社区、特色产品进社区、治理力量进社区、金融文化进社区,楼宇内的两新组织有序承接小区公共、公益和便民服务。
从“楼宇自治”到走出楼宇参与“社会共治”,综合党委不断探索推动楼宇党建与社区党建、单位党建和区域化党建相融合,把楼宇企业的特长优势发挥到最大,共同为楼宇企业和辖区百姓服务。
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集聚效应强凸显
江岸区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打造“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现代化强区,着力构建高端高新、集群集聚的“531”产业体系。其中,金融保险业正是江岸主导产业之一。
回顾浙商大厦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这栋金融企业高度聚集的商业楼宇,一直以来抓住机遇,与江岸打造“中部金融保险中心”的区域发展目标同频共振。
2015年,作为首批客户,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落子”浙商大厦。随后,中国太平、中国人寿、太平洋财产保险、平安养老险等一系列知名保险总部机构纷至沓来,携程网、OPPO手机、卡尔史托斯内窥镜等一批著名企业也纷纷入驻。如今,浙商大厦入驻企业60家,其中金融企业17家,年纳税额达6.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抱团做强,这是集聚区内金融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共同选择。
综合党委7月轮值副书记、浙商大厦入驻企业广发证券建设大道营业部经理万里认为,“用‘党建’融合起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打破各企业以往‘各自为阵’的局面,促进各类企业业务内联外合、降低风险、高效运转,让大家以共赢的方式,推动江岸区金融产业做大做强。”
综合党委的做法是,建立金融企业党建联盟、创办金融企业高峰论坛、成立金融企业联席会,推动楼宇内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项目对接、交流互动,有效整合集聚区金融企业资源,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
如今,浙商大厦内,楼上楼下“邻里”之间合作案例比比皆是。
去年底,太平洋产险与浙商大厦内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两家企业不仅为各自员工提供了更优的福利,也为各自的客户提供了更丰富的增值服务;在不久前的一次金融企业论坛上,浙商大厦入驻企业东方资产湖北分公司与武银大厦入驻企业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商谈出新的合作机遇,由东方资产承接农商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为农商行上市提供清障服务。(图/文 鲁艳红、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