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色文化的历史回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8 02:18

      在四川苍溪红军渡纪念地,拥有2000平方米的将帅台,旨在纪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等将领和八位1965年以前被授衔的苍溪籍将军。他们是当年浴血征战的广大红军官兵的杰出代表。将帅台后侧的巨型岩壁铭刻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大“红”字,凸现出苍溪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寓意红军将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无数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苍溪的山山水水,迎来了红色政权的诞生。

在汉语文化中,“红”是早期太阳图腾的符号。具有特别突出的联想意义和民俗意义。20世纪初叶,“红色”一词开始成为汉语史上最具褒义的色彩语码,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红旗”、“红军”、“红色暴动”、“红色苏维埃”等一系列新符号、新语汇,标志着“红色”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的政治的色彩,成为革命与奋斗的象征。建国以后,红色更成为国旗、国徽和天安门城楼不容更改的底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

红色所象征的文化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现代中国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岁月的风霜不能磨灭它的风采,在我们民族的心底酝酿着更加深厚的力量。一代代青年人身上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在火焰般的红色岁月中激发起来,沸腾起来, 升华为崇高的责任心,呼唤着神圣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专家们认为,红色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着的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升华的精神宝库。红色文化应是现代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价值观的一部分,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正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川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四川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共同创造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人民革命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一切构成四川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

2005年,四川规划了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根据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资源类型、产品特色以及主题构想,四川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为三大主题板块: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和川陕苏区。这一划分,也是对四川红色文化整体的几种形态、形成时间、分布范围以及各各不同的特征性的一个准确划分,十分精当,很有概括性。

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四川近70个县,占当时四川县份的60%以上。而且是所处环境最艰险、敌我斗争最惨烈的地区。红军在四川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就实现了两次成功的大会师,长征中,在四川进行了数百次战役,许多辉煌奇迹也是在四川发生,其中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奇迹。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先后在四川召开了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华会议、巴西会议等14次政治局会议和重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四川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川是红军长征文化圣地,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重大事件和传奇故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谈及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首先引用了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并说:“《长征》一诗共八句,后四句也就是刚才引用的四句,都是红军在四川的写照。”

四川是朱德、邓小平、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帅之乡。这一片伟人将帅故里的神奇土地,既孕育了一大批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张思德、黄继光、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和英雄的故乡。根据统计,在1955-1956年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四川籍人物,共有99位。其中,元帅4位(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占十大元帅的40%。

四位川籍上将,达州出了三位。四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各个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川红色旅游资源规划的第三大板块,是川陕苏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四川就开始苏维埃政权建设,先后组建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川陕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从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到1935年3月28日,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4月8日最后撤离南江。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两年零四个月(共计28个月)里,共产党和苏区人民在对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领域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最初实践过程中,在创建、保卫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这一系列的思想与实践经过后来人的不断继承发扬,研究开发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从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上,红色文化的物质表现包括各个时期开辟的苏区(根据地)、大大小小的战场、各类伟人和领导人故居、各种会议地点、各军队的行军路线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很多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时间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的革命时间,地域上遍及了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区域,物质内容上更是呈现出了很多形态。

红军长征遗迹和红军长征故事,成了四川和全国几代人的心灵培育和滋润的精神营养。古蔺县太平镇78岁的冯开珠老人亲身见证了红军二渡赤水的历史场景。时年12岁的他,曾接受红军战士手把手教他识字、写标语。这些年来,他被一代一代的孩子们看作是镇上最幸福的老爷爷。他回忆说, “红军二渡赤水,刚到镇上时,不少老百姓吓得躲了起来。他们一家见过红军后,发现这支队伍真是保护百姓的好部队。”

长征途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展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朱德同志同红军将士生死与共,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经受住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考验。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朱德同志身处逆境,却“临大节而不辱”,对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朱德同志坚决执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团结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最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会师。毛泽东同志赞誉朱德同志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胡锦涛《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

当巴山蜀水的奇山异水与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传奇和浪漫结合一起,就顿时成就了四川红色文化的别一种特色魅力。至今健在的红军老战士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她的叔叔王维舟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家,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小小年纪的王新兰为地下革命活动送信,9岁就参加了红军、10岁即踏上了长征路;在困难和逆境中,王新兰是一个倔强的人:她随红四方面军三次翻雪山过草地,在昏迷中曾走到死亡边缘。她在漫漫长征路上与红一方面军红二师的政委肖华将军相识相知,1937年,王新兰初识罗荣桓热心为他们搭鹊桥;毛泽东让她“快去追肖华吧”;1939年11月21日,他们终于结婚,并用几斤小米做了顿午饭算是摆了“婚宴”……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美丽爱情,其发生地虽然十分艰苦,但因为两颗纯真的心,他们的爱情却浪漫无比。

在所有自然的、人文的风景里,最美丽最光辉的要数人物风景。四川有了朱德、邓小平这样的人物风景,在其照耀下的土地,变得格外神奇。那里的人们作为同乡,都为之而兴奋、激动,产生景仰、崇敬之情,为之而骄傲、自豪,在无数亲切感动的心灵之中,朱德、邓小平他们就像是自家人似的,或者是人民的孝顺儿子,或者是孩子的慈爱父亲,或者是街坊的忠实朋友……而这一切情感心理,往往是从小就开始产生,从小就获得心灵的感动、激发,从小就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培育,且不说人们茶余饭后、田边地角的绘声绘色的亲切回忆、热烈谈论。这种种丰富多彩的内在情感心理,其外化表现也是丰富多彩,比如远近的人们都要前来参观、访问、瞻仰、学习,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且,人物风景总是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为人们心中最普遍、最具神奇意味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文化创造、文化动力。

基于这一原理,小平故里广安,提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及其宣传展示策划应是:“展现伟人风采要艺术化,宣传伟人思想理论要生动化,讲述伟人生平事迹要情感化,富思想道德教育于游乐之中”,实施了把发展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的配套工程,使小平故里的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品味红色旅游地区。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真正成为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信念,传承一种精神。

提起朱德同志,人们都亲切地叫他“朱总司令”,人们忘不了井冈山故事,忘不了朱德的扁担,忘不了“长征二万五千里,壮年壮志堪与比”,忘不了太行山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忘不了令人向往的南泥湾,更忘不了朱德敢讲真话的铮铮风骨。朱德同志一生中波澜壮阔,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也是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从佃农之子到共和国元帅,这一特殊的人生历程造就了朱德同志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感情。朱德同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朱德同志强调:“如果不靠搞好社会主义来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

胡锦涛《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指出:“ 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和学习朱德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

四川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种类涵盖了四川尤其是川陕苏区时期政治、军事、文化、宣传以及红军生活、战斗的各个方面。原省长对记者谈话中说“如果说,革命遗迹遍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四川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石,那么‘红’‘绿’叠加、托‘红’衬‘绿’的资源组合就是四川足以骄人的独特优势。”说到这里,张省长话语中满是自豪。“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大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四川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更是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

1.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比较均匀,保存也比较完好,是“红军文物露天博物馆”。仅巴中市内就有馆藏红军文物10619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2826件,有已经公布的不可移动红军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野外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战壕万余处(不包括广元、苍溪、万源、汉中等其它地方在内)。

2.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红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川陕苏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英勇牺牲,有446名共和国将军在这里战斗过,目前市内尚有健在离休老红军12名,在乡老红军、西路红军、流落红军4080余名,他们是一本“活的川陕苏区历史档案”,是全国健在老红军最多的苏区;199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的200余亩土地上建立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现已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陵园等十三大碑区,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共嵌碑4280余块,石刻红军英名13.2万。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3000余块。中有:元帅2人,国家级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省、军职922人,地师职1448人(其中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38人)。刻入英名纪念碑的有团、师、军职,地厅级,省部级1万余人:1927-19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西路军、失散、在乡红军6830人;知名女红军220人;20个县(市)的红军烈士9万余人;鄂、豫、皖、川陕的红军烈士3.2万人。人民日报2002年6月24日海外版新华社记者苑坚撰文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通江县沙溪镇的王坪烈士陵园内安埋有7800余名烈士,其中师团级以上的有30多名,它是全国唯独仅有的红军为自己牺牲的烈士建造的墓碑,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种类齐全,其中保存下来的原始文件、资料、武器、文物合并起来,基本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当时整个苏区的战斗里程和创建历程。

3.两大代表全国红色文化的震撼作品: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歌谣。

红军石刻标语是红军在宣传工作上的一大创举,川陕苏区现存有原始红军石刻标语1300余块,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其中有红军入川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有堪称“世界石刻之最”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也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平分土地”刻在九子坡佛尔崖上,西距通江县城30公里,车临洪口12公里,字高5.7米,宽4.9米,笔划深0.1米。“赤化全川”刻在通江沙溪乡景家埭的石崖上,字高5.5米,宽4.7米,笔划深0.35米,笔画间躺卧一人,尚有余隙,在四十里外仍清晰可见。

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带来的川陕苏区红军歌谣,与川北民歌曲调相融合,更加易于传唱,当时流传的1000多首红军歌谣,在今天的大巴山民间田野,依然还有400多首被广为传唱,这为这块苏区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歌谣将大巴山的民俗、风情、自然与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意识结合,具有民族性、历史性、革命性和艺术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当地在这方面文化内涵挖掘上的疏忽,其开发和利用情况不乐观。但此方面留下了很多文本资料可供研究。

作为红色纪念地,一方面是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精神,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是老区人民希望借助发展红色旅游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切愿望。以红军在四川的历史行程和革命遗迹为主线,充分展示四川丰富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发挥红色旅游的优势,是我省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近几年,已有很大突破,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如何寻找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突破口,并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全面系统地总结四川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作出对策性探索,乃是当前面临的任务。

近年来,在抢救性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四川各地加强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建成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四川既注重革命文物的全面保护,更注重红色资源的利用,坚持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做文章,狠抓突出重点,深挖内涵,提高品位,把红色资源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加强无形红色资源的宣传、利用工作。近年来通过编发红军在四川的历史资料,制作电视纪录片,组织召开红色资源研讨会、老红军座谈会、知名人士参观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红军在四川的战斗史实和四川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宣传四川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等形式,受到很好的社会效应。

加强自然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各地采取了积极灵活的对策。高起点实施保护措施,切实避免自然人文资源损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第一流红色文化遗址,创高品质红绿游目的地。

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历史的烟尘也使许多历史真相、真心英雄被掩埋,被尘封,在穿越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隧道后,更是扑朔迷离,令人悬想不已。这恰恰是图书出版的一个绝妙的切入点,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寻求历史真相,恢复历史原貌,演绎传奇故事,歌颂真心英雄,这既是弘扬主旋律,又会得到强烈的市场反应,还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品牌打造与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吸纳红色文化气韵,塑造主题文化品牌,要形成品牌意识和品牌思维。品牌打造中的一个重要思维就是品牌方向定位:品牌打造是硬性投资?还是软性投资?硬性投资(即资本的投入)方式,它的制约性、有限性和风险性都很大;软投资(即文化资源的转化)方式,它有很强的张力,制约因素少,效益高。

品牌打造的第二个思维:品牌主题的聚焦(即聚焦点究竟落在哪里)

选定聚焦点,要综合多方面要素——主题在地域上的亲近性,文化主流上的亲近性;主题的差异性。

全社会对红色主题认知度越高,推广成本越低;而可操作性越强。

主题延展性 红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些积淀决定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强势的市场冲击力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张力。

品牌打造的第三个思维:品牌要素的整合

品牌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挖掘、组合、融合、提炼和创新的过程。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主题品牌的素质和层次。整合各种开发要素 将红色文化内涵和符号有机地贯彻到各个经营环节中去。比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去,实现主题文化的品牌创新。

成功打造主题文化品牌,为单体红色文化实体的经营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一种以文化品牌为方向的酒店发展模式,并且证明,文化品牌建设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品质和层次;这种软投资避免了升级换代中的投资瓶颈。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红色旅游相伴红色文化而生,红色文化赋予了红色旅游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与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有机组合,旅游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民主重视红色旅游,四川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红色旅游的省份之一。近些年来,四川为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红色旅游规划。二是加快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三是加大红色旅游的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配置资源,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四是加大红色旅游宣传促销。1999年5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将帅故里游”主题活动,连续4年在国内旅游交易会上宣传推介四川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去年,我省重点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考察采风等系列活动,细化推出了“将帅故里游”旅游线路,开展了“中学生爱我家乡游”活动。2005年围绕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全力推进小平故里广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广安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四川)百姓生活游”启动仪式暨“相聚小平故里广安”等活动。“小平故里游”、“将帅故里游”和“华蓥山”等红色旅游主题线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五是推进区域合作。近年来四川省重点加强了与陕西、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总体上看,四川省红色旅游起步早,但存在问题也较多,如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保护不够,缺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市场运作机制,许多红色旅游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比较粗浅,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省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应高度重视。战略决定成败。企业发展如此,产业开发更是如此。四川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和厘清产业开发战略。从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出发,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主要应该从资源整合战略、品牌战略两个方面着手。当前要从几个结合着手策划红色旅游产品。

要在红色与绿色的结合上做文章。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地区和川北、川东北山区,这些区域不仅红色文化集聚,而且生态环境优美。我们在策划红色旅游产品的时候,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要把红色旅游与干部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红色旅游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起来;要把红色旅游与企业建设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红色文化建设发展是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方针指导下由政府主导来实现的,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作用是实现其发展的可靠保障。为红色文化建设发展的公益性质所决定,它在很大的意义上是排除商业市场的自利性的,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自然增长是达不到实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人为促进,结合市场运营,才能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兴起全省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我们要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以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目标,不断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文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文化格局。

作为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政府要多一些文化和红色文化知识,当知识被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成为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在文化产业起步阶段,政府比企业更容易获取诸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各地的比较优势、有关失败与挫折的经验知识等宏观公共信息,因此,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传播,在培育产业主体、改善市场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学者陈世松在谈到传播品牌形象方面时指出,地方当局及其官员拥有广泛的行政、社会资源,这是文化智力所不具备的。二者有机结合,携手推进,有可能以高效、节省的方式,取得品牌形象的最佳传播效果。而在整体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发展方面,利用广泛的行政、社会资源,获得红色文化公共信息的最佳传播效果,何尝不是如此。

要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引导社会热点。围绕工作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市委总体部署、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要将一些红色文化建设成为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特色优势文化产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