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位市政协委员发言:城中村应纳入街道办事处管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11:30

城市管理是一个体系。北京正在为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努力和改变。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行业运行保障水平和综合协调管理水平?今天上午,市政协举行大会发言,多位委员发言时,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郑华军委员 “非属地城中村”应该明确管理权

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郑华军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时表示,综合治理城中村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大城市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城中村的类型很多,“非属地城中村”就是其中一类。“非属地城中村”地处街道辖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由街道办事处实施统一管理,但事实上却设有村委会,其管理主体也依然是原来所属乡镇。“非属地城中村”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行政障碍,不仅容易形成新的管理缝隙和空白区域,而且存在许多严重的社会隐患。

据统计,北京市共有“非属地城中村”155个,分布在丰台、海淀、通州等7个区的3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61.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比47.7%。

对此,民进北京市委建议,一方面,对于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要全面梳理土地资源,特别是畸零地块,实现土地征用的一步到位,避免改造后遗留土地形成新的城中村。科学规划,利用畸零地块做好城市配套建设,为改造后的城市环境和管理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明确街道办事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和工作标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城中村管理权由乡镇到街道的移交工作。分级分类推进城中村纳入街道办事处管理。

郑实委员 社区应参与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审批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发言时说,城市细部要素的塑造,也即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可以促进实现以人为本的宜居生活目标,但是目前存在四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是缺地位,非法定地位以及后续评估监管乏力,使得设计成果缺乏刚性保护,难以落地,各利益主体随意修改规划。其次是缺乏相适应的执行保障,现实性违章现象普遍;第三是管理部门难协同,权责不透明,缺少操作细则;最后是公开度不够,基层公众意见没有成为规划程序的必要条件,相关单位依据便利程度收集公众意见流于形式。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对此开出6条处方:明确微观城市设计的法定权限;推广责任建筑师制度,采取责任建筑师/规划师领衔、多专项设计部门合作的机制,以适应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改进审批机制,社区和单位作为反馈主体参与评审,让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介入社区自组织与社区营造;在市级层面建立规划城管联席协调机制,在区级层面建立区社会治理综合执法委员会,在专业部门层面建立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在街道层面建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中心;建立评估监管与奖惩机制;在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真正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

柴文忠委员 加快立法赋予“门前三包”新内涵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忠在发言时表示,目前城市管理法规规章不少,但也存在“缺斤少两、年久失修”的情况,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查漏补缺,系统修复。重点是梳理管理部门责权和执法部门执行现行法规规章中的相关条款,建立法律法规数据库和缺漏项条款清单。

柴文忠表示,加快出台《北京市城市管理条例》,明晰城市管理及执法主体的地位、范围、程序和方法。出台《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实施细则,为直管公房管理、棚户区改造以及各类非首都功能存量用地转型提供指导和法律依据等。

柴文忠认为,要尽快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赋予统筹协调手段。加快推进区级、街乡层面的“大部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事权下放方式、管理主体、下放程序、配套措施。强化街乡的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专业职能和管理力量下沉,减少执法层级。

柴文忠表示,健全完善“门前三包”制度,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做到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办好自家的事。比如,学校医院商场等门前易拥堵的单位,医院约时就诊、学校错时入学,减少门前拥堵;物流限时运输、清扫保洁错峰作业,减少道路拥堵。

刘凝委员 农村房屋也应制定群租房管理制度

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针对完善首都人口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建议。

首先对需要疏解的企业、市场,要明确告知他们相关的政策,即能去哪、能做什么,确保送走的不回流,留下的不增人。 

其次,参照关于城区群租房的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农村房屋租赁等政策规定,杜绝违章建筑和危险房屋出租,合理限定人均面积,切实解决无序出租问题。严格执行当前住房限购政策,同时制定更为严格的措施,解决商改住、工改住问题。

第三,在就业政策上,落实本市户籍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就业奖励资助政策、就业扶持保障政策,充分挖掘农村劳动力的潜能,促进他们为城市公益提供服务。

第四,加强疏解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对“开墙打洞、小散乱”等加大疏解力度,实现“人随业走”,防止在流动之中造成“体内循环、院内转”。一定要确保疏解后的地区实现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

最后,还需要推进动态的人口底数监测机制,由市相关部门牵头,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会商,实现数据的动态比对衔接,进一步完善人口动态监测台账,防止人口底数不清不准。

张范委员 京津冀众创整体布局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政协委员张范在大会发言中就北京应支持创新创业提出了建议。

张范委员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创新创业与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进一步有效衔接。二是首都资源优势未有效释放。大型企业创新创业的参与不足。现有的创业人才中,来自于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科技人才较少。创业科技人员在兼职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权属、研发设施使用等方面,存在政策瓶颈。三是缺少针对双创技术、服务对接的专业化平台。

针对上述问题,张范委员提议:首先,应谋划京津冀创新创业区域整体布局。其次,鼓励大企业参与,国企资本投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创新创业。第三,在市级层面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以共享模式高效服务于创业者。

李晓松委员 知识产权服务待加强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委员李晓松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发言时提出,北京市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管理、应用、司法保护和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知识产权领域的行政管理与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相关法规条文已经与当前科技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管理机构无法全覆盖、激活创新政策尚需完善、反馈机制有待建立、专业执法队伍亟待加强等。

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进一步对本市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应用、保护、管理、服务等相关法规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和充实完善。特别要重视建立一支掌握政策、精深业务的专业执法队伍。二、建议统筹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搭建本市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应用的公共信息平台。三、建议构建本市知识产权领域较为完善的依法管理体系。向全社会释放出政府服务市场、鼓励创新的积极信号,调动激发“万众创新”的民间活力,形成一种政府行政管理有审批更有服务、公众创业创新有保护还有奖励的良性运行环境和良好社会生态。

王报换委员 商协会对接“放管服”

如何落实“放管服”,更好发挥商协会组织作用?对此,市政协委员、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王报换在代表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力度,重点做到两个“更加放手”。首先,更加放手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投资领域、简化审批事项,在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机会。其次,更加放手购买服务,由政府提出总需求,商协会进行总对接。二是强化“管”的能力,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三是优化“服”的质量,全力打造办证办事最方便、咨询解难最便利、项目审批最快捷、投诉反应最有效、阳光监督最到位的服务体系。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