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
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
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
堪称第一民国奇才女。
她还曾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继李清照之后。
01
清光绪九年,吕碧城出生,开始了她的传奇一生。
吕碧城排行老三,她和她的两个姐姐都以诗文闻名于世,章士钊曾说:“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大公报》曾编辑出版了《吕氏姊妹诗词集》,并发表评论,称她们是“硕果晨星”式的人物。
在她5岁时,一次在花园中,父亲见风拂杨柳,便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春风吹杨柳”,谁知话音刚落,年幼的碧城即脱口而出接道:“秋雨打梧桐”,令父亲大为惊讶。
7 岁能绘巨幅山水画。
尤擅作词,“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闻名乡里。
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
吕碧城书法
有着“才子”和“诗论大家”美誉的樊增祥,有一天读了一首署名“吕碧城”的词,不禁拍案叫绝: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
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毫兴,写入丹青闲寄。
当有人告诉樊增祥这是一个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断不敢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荡气回肠的词章竟出自一个小女孩儿之手!
也就是12岁那年,发生了改变吕碧城一生的变故。
父亲病逝,因家无男丁,族人为霸占财产,幽禁了吕碧城的母亲。
小女儿吕碧城竟临危不乱,全然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成熟果敢,她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援。
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
一时间各种压力纷纷来到安徽的各级政府,官员们不敢怠慢,囚禁多时的母亲才得以脱险。
吕碧城因此名震天下,却也因此发生了影响她一生的事。
吕碧城9岁便与同邑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经此一事“夫家”起了戒心:
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能量,能够“翻云覆雨”,这样的媳妇日后过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落井下石,提出退婚。
那时女子定婚身不由己,而被退婚则当做奇耻大辱,名誉扫地。
这件事情在幼小的碧城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也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伏笔。
吕家自此劫难后门柞衰微,孤儿寡母,只得委曲求全。
生活失去着落,母亲便带着4个尚未成年的女儿投奔娘家,开始她们寄人篱下的生活。
吕碧城二姐后写诗描写当年离家的惨状:相携痛哭长河滨,朔风谁怜吹葛巾。
母亲虽深处旧时代,却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变化,决定送女儿出去接受新式教育。
于是她让吕碧城投奔在天津塘沽任盐课司使的舅父严朗轩。
吕碧城
吕碧城得以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国学根底更见深厚,也由于父母早年开明思想的影响,以及亲身经历的创痛,更使她对于新学深有好感。
在吕碧城和大姐、二姐先后走出家门之后,吕家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
只剩下母亲和最小的妹妹坤秀两个人。
1902年,亲戚因为对她们长居于娘家感到不满,竟唆使匪徒将二人劫持,为免受辱,母女二人毅然服下毒药。
在大姐的恳求下,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星夜飞檄邻省,遣兵营救。
幸亏救兵及时赶到,才将母女二人救活。
这一连串的家庭变故不但没有击垮吕碧城,反而让她愈加勇敢坚毅,恰如她诗里所写:剩有幽兰霜雪里,不因清苦减芬芳。
02
1903年春,维新思想狂飙猛进。
有一天,舅舅官署的方秘书夫人要赴天津,20岁的吕碧城有意与方太太同行到天津“探访女学”。
舅父认为女孩家应在家中“恪守妇道”,听到外甥女要入新学,严词骂阻,并将其锁在阁楼上。
这引起了吕碧城的极大激愤,第二天便逃出家门,孤身踏上去往天津的火车。
可她身无分文,就连行装也没来得及收拾。惊世骇俗之举。
天无绝人之路,吕碧城在火车上竟遇到一位好心人:天津佛照旅馆的老板娘。
当她了解到吕碧城的情况后,便将她带到自己的家中住了下来。
由于吕碧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时陷人困境。
她给《大公报》社写了一封信,述说自己的经历和来津的种种情况寻求援助。
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总经理兼总编辑英敛之看到了,他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也为她信中的文采所倾倒。
英敛之亲往方夫人的家中探访,问明情由,更是对吕碧城的胆识甚为赞赏,当即决定邀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
吕碧城因祸得福,到天津“新学”没有上成,却自此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
开始走上她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吕碧城到《大公报》仅仅数月,所发表文采斐然的诗词就颇受前辈们的赞许。
她又持续撰写女子解放和宣扬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
上世纪初,绝大多数闺秀还羞怯、封闭、寂寞地困守绣阁深院,这个不满21岁的奇女子,文采斐然,风度超群,见识新潮。
她言语铿锵、锋利,慨然地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
这些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声,由一女子发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吕碧城在文笔中流露出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是新女性所倾慕。
吕碧城的胆识与思想由《大公报》高调发布后,如平地一声雷般在京津地区声誉鹊起,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
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天就要塌了,国家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是好。
素有“华北第一报”之称的《大公报》上,却登出了一篇炮轰这个独裁者的奇文《百字令》:
排云深处,写禅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
文章痛斥慈禧,说她把大清朝的江山搞得一塌糊涂,将边疆的大量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了外国,纵到阴曹地府,也羞愧难言。
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而作者就是当时只有25岁的吕碧城。
1904年至1908年,吕碧城任《大公报》主笔期间,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等主张发表了大量诗文。
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
时人纷纷称赞不已:
不学胭脂凝靓装,一枝彤管挟风霜。
佩其才识明通,志气英敏。
有人以为她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鉴湖女侠”秋瑾,秋瑾也曾使用过“碧城”的笔名。
可当秋瑾看过吕碧城的文章后,击掌叫好,“慨然取消其号”,从此再不使用这个名字。
03
秋瑾1906年春回国策划起义,1907年1月去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吕碧城为其撰写首期发刊词。
后秋瑾去浙江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之时,因消息泄露,被清军逮捕。
她留下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罹难,仅32岁。
这位妇女运动领袖遇难后,中国报馆“皆失声”。
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让整个世界认识了这个中国女英烈。
此时,无人敢为秋瑾收尸,吕碧城强忍悲痛,冒着杀头的风险偷偷安葬了她。
秋瑾画像
作为女性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吕碧城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呼吁上。
她认为要想实现女性的真正独立,必须“启发民智”,极大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素质。
因此,兴办新式女学成为她实践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
于是,吕碧城发表了多篇言论,宣扬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
吕碧城兴办女学的举措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推动时代发展。
英敛之赞赏吕碧城:能辟新思想,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争于天演界中。
并将她引荐给严复、严修、傅增湘等各界名流。
直隶总督委任傅增湘和吕碧城筹办女学,当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也答允每月拨款相助。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后扩建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北洋女子公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公立女学堂,开辟了中国女子公立教育的新纪元。
吕碧城还强调要对学生授以工艺、实业等内容,使她们既可“造成完全之人格”,也能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
辛亥革命后,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从而走上了政坛,成为民国中央政府的第一位女性官员。
1914 年,吕碧城加入南社,还自学了英、法、德等语言。
袁克文
1915 年,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张罗复辟帝制,吕碧城愤然辞官离京。
她告诉袁克文:“我要走了,到上海去!”
袁克文愕然,问:“为什么?难道你不想与我在一起吗?”
“你的父亲就要登基,不做总统要做皇上了,那时你就是皇子,我和你在一起,我是什么?妃子吗?我为男女平等、男女平权奋斗了十几年,到头来再做妃做妾做小?”
袁克文表示不会委屈她,说他可以与发妻离婚。吕碧城说她不愿他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那叫我怎么办?”
“你做你的皇子,我做我的自由人!”
就此别过,吕碧城携母移居上海,此后不再涉足政界。
吕碧城离开政界后在上海经商,于十里洋场角逐商海,仅短短的几年间就暴富,身价敌过当时纽约的“第二个上帝”。
04
吕碧城在上海自建的小洋楼,生活方式新派,旅游、跳交谊舞、穿西式裙装、学习英文等等,在民国初年引领风尚。
1920 年,吕碧城出游欧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和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撰写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美国商界对她非常欣赏和认可,由美国商会代表给她献上了巨束鲜花。
她气度雍容,被美国上层社会认作东方公主。
一天,被尊称为纽约的“第二个上帝”、连马路上的士兵遇见都要行礼的女富豪席帕尔德夫人宴请吕碧城。
赴宴前,有人善意提醒吕碧城要怎样才能迎合对方。
吕碧城说道:“你知道么,我比席帕尔德夫人还要富呢。”
1920年出国留学前,吕碧城曾捐10万巨款给红十字会,在海外也连续捐款。
抗战中她多次挥资赈灾,也常捐款保护环境或放生。
樊增祥赞她:“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千金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
1922年经日本回到上海,1925年翻译出版《美利坚建国史纲》。
1926 年吕碧城再度出国,只身漫游欧美各国,长达 7 年之久,游踪遍及美国、瑞士、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
其间她给京、沪的报刊撰文,以《鸿雪因缘》为题连载,颇受欢迎。
1929 年 5 月,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吕碧城作为唯一一位被邀请的中国人出席了大会。
她用流利的英文阐述戒杀主张,发誓从此投身于护生运动,此次演讲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次日,权威报纸《达泰格报》评价道:“会中最有兴味、耸人视听之事为中国吕女士之现身讲台,其所著之中国绣服商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
会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竞相邀请吕碧城赴本国演讲。
就在其享誉欧美之时,吕碧城于次年在瑞士日内瓦正式皈依佛教,成为在家居士,法号宝莲,法名曼智。
此后,其余生专意于佛教的翻译工作和诗词创作。
在天津师从严复时,严复及好友都曾为她撮合婚事,都被吕碧城拒绝。
严复在给侄女的信里感叹:吕碧城心高气傲,眼中所见,没有一个中意者。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
吕碧城果然终身未嫁。既今生无缘相遇,又何必强求。不如潇洒尘世走一遭,歌也罢、笑也罢,来一个痛快淋漓。
1923年,吕碧城离家出走的20余年后,鲁迅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谈到娜拉出走之后会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可吕碧城既没有回去,更未堕落,反而活成人间奇景。
吕碧城比张爱玲林徽因等都出生的早,那时男尊女卑更严重。
她一个毫无家庭背景可以依靠的女子,竟把日子过的那般风生水起,真非寻常人可比。
吕碧城中年后致力于宣扬食素、保护动物、戒杀生。
吕碧城无羁绊、有财力,履迹处处足够逍遥,在国内国外都经常远行,寄情胜迹美景。
她交游广泛,处事决断,即便孤身单影,也能笑口常开。
1943 年 1月, 61 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去世前将其全部财产布施于佛寺。
按其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鱼吞食。
真乃千古难见之奇女子。
集才华美貌、胆识见识、自由独立于一身,实是让人叹为观止!
凡原标题:《她是民国最有钱奇女子,比张爱玲传奇、比林徽因时尚,死后葬于鱼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