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饶才富从工作了20年的信用社调任农行龙岩市红坊营业所主任。这一年他43岁。
转眼18年过去了,饶才富还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只是当年的中年汉子如今已成为花甲老人。
18年如一日,饶才富恪尽职守,创下了令同行刮目的业绩:经手发放贷款3000多笔,累计金额2.2亿元,没有损失一分钱,分分见效益;收回贷款5000多笔,盘活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129万元。
这一业绩,凝聚着一位农行基层干部对金融事业的赤诚,蕴涵了一位红土地的儿子对老区人民的挚爱,体现出一位40年党龄的老党员金子般的品格。
“我是农民的儿子,文化低,没背景。党把我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我必须放好、管好、收好每一分钱。”
饶才富任营业所主任的18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这期间国家金融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银根时紧时松。
不管形势怎么变,饶才富处变不惊,他认准一点:“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也不能流失。”
饶才富刚接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时,这个所的各项贷款总共才45万元。原来的生产队解散了,这45万元一下子成了不良贷款。面对历史遗留的问题,饶才富没有推卸责任。他和所里员工一道利用晚上时间到生产队协同清理帐目,请人将集体的拖拉机、打谷机、耕牛等进行资产评估,并依靠原社队领导将涉及189个生产队的债务,分别落实到2000多个农户名下登记造册。
随后,饶才富和同事们不辞辛劳地挨家挨户做工作,予以清收。有人劝他:“老饶,算了吧!不是你放的贷,收不回来也不是你的责任,何必那么较真?”“这是国家的钱,再难我也要想办法收回来。”饶才富的回答掷地有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笔贷款终于全部收回,红坊营业所也在全市第一个实现了无呆帐呆滞贷款的目标。
饶才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对于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类高深的问题,他说不出多少大道理,却能放贷3000笔、分分见效益。问及其中奥妙,饶才富说那其实也简单:“选准贷款对象,看准贷款项目,跟踪贷款使用,关注市场行情。”
饶才富的“简单”其实不简单,它体现了饶才富的敬业精神和管理水平。目前一些银行不良贷款高居不下,正因其从业人员缺乏这种精神和水平。
1983年,红坊乡决定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全市第一家年产4.4万吨的水泥厂,申请贷款500万元,这在当时的红坊营业所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
接到贷款报告后,饶才富心里沉甸甸的。作为放贷第一责任人,他要把已知的、未知的、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全都排除后,才能作出最后的决策。他虽然了解乡里的党政班子是团结开拓的好集体,但对水泥行业却知之甚少。于是,他一边扎进建材、物资部门调研水泥市场的行情,一边写信给远在厦门的亲友帮助了解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水泥厂上马后,饶才富成为“编外厂长”。他三天两头往厂里跑,对贷款进行全方位跟踪,严格按项目基建进度放款。当时有个别筹建人员想用一部分资金购买小车及生活设施,饶才富坚决不同意。由于监督管理严格,确保了基建资金的足额到位,缩短了工期。
仅仅3年的时间,水泥厂还清了全部贷款,每年还缴税500万元。如今,这个厂已发展为年产水泥40万吨的集团公司,跨入全国明星乡镇企业的行列。
乡里的同志说:“我们办水泥厂,老饶也成了水泥问题的行家。”其实,营业所里的同行们都知道,十几年来饶主任经手贷款所涉及的项目,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看不准的项目他是不会放贷的。熟悉他的人也都明白,老饶对每一笔新发放的贷款把关之严是出了名的,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到收回,环环慎重,毫不含糊。
农行福建省分行行长陈良富说起饶才富深有感触:“在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国家所倡导的许多新的金融政策,老饶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多年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并付诸行动。比如今年农行推出‘双优’发展战略,饶才富早些年就开始把优势产业和优良客户作为支持重点。”
“我们农行干部,要是不为地方经济发展尽心尽力,那就是失职。”
18年前,饶才富接任营业所主任时,红坊乡还是典型的贫困乡,乡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营业所各项存款仅190万元。
饶才富从小生长在龙岩这块浸透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上,看着乡亲们受穷,心里不是滋味。他说:“我们农行的干部,要是不为地方经济发展尽心尽力,那就是失职。”
继红坊水泥厂一炮打响之后,饶才富所在的营业所又成功地支持了红坊水电站、红坊铁合金厂、红坊煤炭公司、红坊耐火材料厂、南阳塑料厂、水泥纸袋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集体经济上去了,饶才富又把眼光盯住那些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他利用各种机会向人们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他告诉乡亲们:“我们龙岩是山区,靠山吃山要先养山。只要把山养好了,大家就能富起来。”
没有人记得清楚,饶才富走过多少山路,踩过多少农家门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但营业所的同志们明白,饶主任一直在酝酿着怎样运用金融杠杆让父老乡亲们早日富起来。
东埔村贫困户郑波涛兄弟办了一个养猪场,想扩大规模。饶才富闻讯后来到郑家,经过实地勘察。他认为郑波涛不仅应该扩大养猪场规模,还可以利用周围的荒山荒坡种果、养鱼、养鸭。他建议他们搞立体种养,并当即贷给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饶才富的支持下,郑波涛雄心勃勃地包下了80亩荒山,全家上山安营扎寨,种果树、挖鱼塘、建鸭栏。饶才富还经常上山出谋划策,协助郑家选苗育种。几年后,效益出来了,郑波涛不仅还清贷款,还年创产值120万元,纯利20万元。
郑波涛养山致富后,饶才富抓住这一典型向乡亲们反复宣传,动员农民开发荒山,发展种养业,并一一落实启动资金。正是在饶才富火一般热情的感召下,在营业所资金的支持下,红坊镇的广大农民掀起了山地开发立体种养的热潮。目前,全镇已初步建成烤烟、柑桔、蔬菜、生姜、养鳗等6大农业产业化基地。
1997年,红坊镇社会总产值达5.4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农民人均收入3800多元,镇财政收入1290万元。昔日老区的贫困乡,今天已成为闽西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之一。谈到这些,历任乡镇领导总要提到红坊营业所,提到饶才富。现任镇党委书记翁庆由衷地说:“红坊能有今天,浸透着饶才富同志的一片心血!”
地方经济发展了,营业所的实力也日渐壮大。截至今年5月底,红坊营业所各项存款余额达3845万元,贷款余额1623万元,分别比饶才富刚接手营业所时增长20倍和37倍。这无疑为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农行龙岩市分行行长石九生说:“红坊营业所在饶才富的管理下,已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心到、情到,工作没有解不开的结;不贪、不占,什么事情都好办。”
在饶才富看来,金融管理要靠制度,更要靠人。他经常告诫手下:“只要心到、情到,工作没有解不开的结。”
东阳村贫困户曹达江,1989年贷款1.5万元发展养猪业。刚有起色,曹达江患癌症在花费大量医药费后去世。偏偏祸不单行,曹家养的48头猪不久也因瘟疫一夜死光。这时曹家别说还款,就连欠下的医药费也无法交付。饶才富知情后赶到曹家看望,曹妻以为是催款,心里恐慌。没想到老饶只字不提还款,只是安慰问候。随后他又与所里同志一起先后十多次到曹家,主动帮助曹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鼓励她东山再起,终于使曹妻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发展养猪业。有一次猪病了,吃过苦头的她急得团团转。老饶知道后,领着兽医前往诊治,并代付了医药费,感动得这位善良的妇女热泪盈眶。在饶才富和村里的帮助下,曹家很快走出了困境,还清了贷款本息。
在饶才富的“心到、情到”中,一笔很可能发生呆滞的贷款化险为夷,一个濒于崩溃的家庭走向新生。
乡镇营业所主任,在别人眼里是个“肥缺”,更多的人把饶才富称为“财神”。这些年也的确有不少在饶才富的帮助和支持下富裕起来的业主和村民报恩心切,常常以各种方式回报他,但饶才富一一谢绝。
一天傍晚,一位从饶才富手里贷款10万元搞运输致富的个体户来到饶才富家,趁老饶不注意将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放到卫生间里。个体户走后,饶才富发现了这笔钱,当即打电话要他拿回去,对方怎么也不肯。第二天一上班,饶才富便将这笔钱偿还了这位个体户尚未到期的贷款。
饶才富有句名言:“不贪不占,什么事情都好办。”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不用做工作他也会贷;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管什么关系坚决不贷。一次,饶才富一位开小煤窑的朋友想贷款,但又不符合条件。他得知饶才富的儿子想学开车,便私下汇了2000元到某培训中心替他交了报名费。饶才富知道后,不仅款没贷,还批评了这位朋友,并干脆不让儿子学开车。
因为饶才富是土生土长的红坊人,亲戚、朋友、熟人多。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凡是与他沾亲带故的人申请贷款,哪怕是审批权限以内的,也要送到上级审批。
在红坊营业所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营业所像一个大家庭。饶主任在工作上对员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则关心爱护,无微不至。1984年曾在营业所工作、现任农行新罗支行办公室副主任的郭红艳对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为提高所里几个年轻人的业务水平,饶主任托人从外地买来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晚间与大家一起研读。在这种氛围中,当年全所4个年轻人有3个考上成人大专,1个考上中专,一时在全市农行系统传为美谈。
十几年来,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岗的是饶才富。节假日安排值班,饶才富首先安排自己。到营业所18年,18个春节饶才富都在营业所值班,而让别人回去与家人团聚。
人格的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员工。红坊营业所在饶才富带领下,始终充满奋发向上的气氛。18年来,从红坊营业所进出的37名职工,如今都已成为各级农行的业务骨干,其中不少人已走上了领导岗位。
饶才富干出了成绩,支行领导曾几次要提拔他。可每次上级征求他意见时,他都是那句话:“我的文化不高,营业所主任是最适合的岗位。”(新华社福州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