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荆门市骏成伟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代表民盟荆门市委会发言
用“高铁+景点”做精项目产品,让荆门文旅资源联得更紧。坚持全市统筹、“一盘棋”推进,以高铁线串联文旅风景线,整合沿线重点景区,实现全域联动。同时,将高铁站建成景区中转站,并聚焦以荆门为中心的“1小时城市交通圈”,与周边旅游城市共建精品旅游线路,相互引流赋能。
用“高铁+特色”做大市场流量,让荆门文旅人气聚得更旺。推动高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通特色旅游专列,推出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展特色旅游活动,并聚焦“运动休闲”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荆门文旅引力。
用“高铁+配套”做优服务场景,让荆门文旅环境变得更暖。坚持苦练“内功”,把完善配套、优化服务作为前置要件。完善旅游服务平台,优化“一部手机游荆门”服务功能,让游客智享文旅新体验。
用“高铁+宣传”做强城市IP,让荆门文旅品牌叫得更响。将荆门文旅与乘客出行场景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制造文旅热点。在高铁沿线、站点周边设立宣传栏,将高铁列车变成“流动宣传车”,让乘客变游客,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王贞 湖北华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民建荆门市委会发言
创新集体经营模式,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学习组建强村公司的成功经验,试点设立一批由集体经济组织控股的兴乡公司。吸纳社会力量,鼓励其他所有制参股经营。试行职业经理人聘用制,引导各类返乡能人参与经营管理,遴选“农博士”担任“乡村CEO”。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兴乡公司应立足区域优势,聚焦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碳汇、农产品加工、民宿等产业项目。支持有相关资质的兴乡公司承接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聚焦市场经营,利用平台优势为本地农产品提供专业服务。
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建强利益共同体。集体经济是农民收入的“蓄水池”,是农村的“利益共同体”。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改革成果共享,为村集体完善公共设施、开展公共事务、保障困难群体等提供保障。加强监督和管理风险,坚持由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担任董事长,推荐监事长,并进行年度审计,确保公司健康有序运营。
拓展范围 创新服务 突破性推进青年人口导入
王雪梅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代表民进荆门市委会发言
拓展“青春驿站”,建设年轻人“蓄水池”。做大做强“青春驿站”,加快市、县两级均衡布局。对来荆求职创业、实习实训等青年,由组织、社工、人社等部门和金融机构下沉“驿站”建立“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帮扶机制。面向求职创业、实习实训、考研考证、考编考公、临时务工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
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年轻人“归宿地”。全过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联合省内外高校在产业园区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创优“荆创汇”青年创业服务品牌。全生命周期提供生活服务,全面实行中心城区青年“零门槛”落户,倡导市级医院设立产业工人周末就医“绿色通道”,在园区谋划特色专科诊所。丰富数智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荆才码”等人才服务应用场景。
加大宣传力度,吹响年轻人“集结号”。在毕业季结合校招,面向学生响亮地提出“毕业工作不用愁,先到荆门走一走,驿站免费住一周,就业备考好停留”的宣传口号。发挥全媒体作用,开展政策精准宣传、靶向解读。利用驻外地机构、商协会、招商团队、企业外地公司等异地渠道宣传荆门。
系统扶持中药新药开发 推动荆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立 荆门职业学院院长,代表农工党荆门市委会发言
明确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性导向。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荆门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产业路径,出台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荆门中医药研发方向、转化路径、产业重点。
推进中医药新药创新性突破。以现有的80多个医院临床中药制剂及60余项医药研究院拥有的发明专利为基础,对各类中医药经典方、经验方进行摸底。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或中药制造企业,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支持符合要求的中药制剂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对汇集的方剂开展科学调研论证,选择出历史较长、效果较好、组方质控易于新药化、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药制剂,加以产业化发展。
培育中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力支持现有9家中医药生产企业发展。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成立中医药创新基金,建立中医药企业创新名册和中医药新药项目库,立项一批中医药科技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合作,联合攻关。
构建中药新药投融资多元化机制,通过科研项目牵引、资本市场主导、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新药研发。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助力荆门先进制造业发展
陈智 荆门中辰太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九三学社荆门市委会发言
做足“保障”文章,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我市“4211”现代产业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分类及统计工作,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探索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指标,以“制造”与“服务”的均衡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做足“补链”文章,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仓储物流、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环节分离发展。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优势,深度介入制造业各环节。围绕先进制造业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锚定企业发展需求,实施“高端服务商”引进计划。
做足“招引”文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扩展制造企业和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大力招引“技术项目”落地。面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施靶向引才,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群体。强化荆楚科创城承载性,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打造带动性更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发挥异地商会桥头堡作用 引导荆门楚商回乡投资创业
彭艳 荆门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代表荆门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加强统筹协调,打造一张网。成立异地商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加强和规范异地商会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异地商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驻外联络机构、驻点招商机构与异地荆门商会合作机制,加强对接联络和指导帮助,定期会商工作,共同开展驻点招商。扩大异地商会覆盖面,引导荆门籍优秀企业家牵头新组建一批异地商会,探索建立“两回”(回乡投资、回乡创业)工作联络站。
加强评价激励,形成“一盘棋”。修订完善异地荆门商会“两回”工作激励评价办法,落实月积分、季通报、年评比制度,形成商会助力“两回”工作格局。设立荆门楚商“两回”贡献奖,定期举办异地商会座谈会,激发商会“两回”工作热情。统筹安排异地荆门商会企业家代表担任我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激发他们为荆门发展作贡献的“主角”意识。
加强服务引领,凝聚一条心。常态化向商会宣传推介荆门市情、发展成就、优惠政策,唱响“厚道荆门”主旋律。大力宣传在外荆门籍成功企业家的典型事迹,营造尊商重商浓厚氛围。加强对异地商会指导帮助,支持商会开展活动,激发商会潜能,更好服务家乡发展。完善在外荆门籍企业家需求响应服务工作机制,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感。
擦亮“爱心托管班”品牌 “托”起青少年多彩假期
付永锡 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社会民情部副主任,代表共青团荆门市委员会发言
优化选点布局,向有需要的地方延伸。将“爱心托管班”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项目,精确谋划布点,保障暑假所有乡镇(街道)和中心村(社区)实现点位覆盖。鼓励园区企业开办“爱心托管班”,解决更多职工子女托管问题。
加强队伍建设,向有担当的群体招募。与省内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保障队伍整体素质。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志愿者成长导师,“一对一”开展课堂教学督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公益组织、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特色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规范过程管理,向有质效的项目拓展。录制培训课程,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提升能力和信心。招募骨干教师编写课程指导大纲,为青少年量身定制课程内容。以“爱心托管班”为纽带,深化校地合作,组织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实现人才引留。
强化保障措施,向有为的政策借力。推动将参与“爱心托管班”的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人社实习实训补贴对象,将成长导师获得的荣誉与人社、教育部门相关荣誉同等对待,在职称评聘时予以加分。提升“爱心托管班”专项经费额度,动员爱心企业和个人参与,为项目运行提供保障。
破解京山网球高质量发展难题 打造“中国·荆网”城市名片
易红梅 京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提升战略层级,打造“中国·荆网”城市名片。一方面,把京山网球作为荆门市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城市的一块金字招牌,实现大员上阵,塑造“中国·荆网”城市名片。另一方面,制定任务分解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让“中国·荆网”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高标准办好网校,储备国家网球后备人才。湖北省网球学校2018年成立以来,为国家、省网球专业队输送了大批后备人才,“学训并重、文体双优”办学模式成为全国“体教融合”示范样板,京山被确定为全国8家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县级唯一)、入选网球项目奥运梯队建设重点城市。
坚持多措并举,补齐网球产业链短板。扶持京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解决京山网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引进李宁网球事业部研发中心,带动网球装备制造头部企业落户京山;出台激励保障政策推动网球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市内国有企业投资网球装备制造业,力争早日实现突破;做强“中国·荆网”小镇,提档升级国康疗养中心、网球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打造“中国的温布尔登”。
让直播经济成为拉动消费助力发展的新引擎
谢红兵 沙洋县汉上实验学校教师
打造“万物皆可播”的新业态应用。探索以直播带动产业,帮助制造企业打开销路、拓展市场,促进产业稳增长;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大力推动直播与旅游、非遗、文娱文创、体育赛事、特色餐饮、夜经济等深度融合,推动品牌、特色商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直播供应链建设。
给予“资源全开放”的服务支持。鼓励各县(市、区)依托特色产业带、产业园区、专业市场运营方等资源,建设集直播场景、内容制作、直播带货、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直播电商基地;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引进一批优质数字技术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数据(AI)营销服务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
营造“直播有机会”的发展氛围。引导有关市场主体参与国家级或国际性的大型直播电商展会、选品会、订货节等,用好和吸引外部优质资源;积极组织举办全市电商主播大赛或参加湖北省电商主播大赛,发挥协会、基地及服务机构作用;鼓励组建直播电商行业智库,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理念和做法,开展荆门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导直播电商企业经营发展。
发挥“油转特”牵引作用 再造荆门“新石化”
彭娇妍 中国石化荆门石化公司特油部主操、九三学社荆门市石化支社主委
加快“油转特”项目实体化经营。建议政府助力人才招引,在高校设置特油专业培养操作人才,帮助企业引进管理、研发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加大资金支持,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持续提升中石化特油公司在荆门的贡献率;畅通运输通道,推动荆门石化铁路专用线扩建项目接轨方案、可研等前期工作,全力保障特油产品货物运输。
打造“油转特”产业集群。做强产业龙头,加快实施60万吨/年环烷基特种油高压加氢装置及系统配套改造项目,强化中石化特油公司在国内的优势领先地位;延长产业链条,聚焦碳三、芳烃、特种油等产品,与本土企业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做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荆门石化转型示范园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企业入园。
优化“油转特”产业发展环境。帮助提高成品油市场占有率,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拓展成品油综合监管云平台功能;提供优惠政策,以“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奖励基金、税收返还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为公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产销研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网,助力中石化特油公司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