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彰显文化自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召开前后,文汇报连续推出“文代会、作代会专题报道”,由多位特派记者运用现场综述、人物专访、专版观点和时评阐释等多种报道形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4点希望”为要点,聚焦上海和全国文艺工作的新成就、新探索和新思考。
专题关注坚定文化自信,催生更多触及灵魂的现实题材力作。文汇报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召开之前,最早在11月29日刊出“专题报道”的开篇特稿《与时代共振,现实主义书写潮涌》。专题特稿反映上海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不固步自封,实现创作新突破的振奋精神。近年来,沪上作家的创作与文学杂志刊发的作品在全国大奖中屡有斩获。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评论界注意到,近年来,一批上海作家的现实题材作品接连问世,数量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作品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和时代,记述了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艺术表现手法创新多元。专题特稿用生动的实例说明,将浓厚生活气息与鲜明时代精神融汇笔下,体现了文艺创作者的自觉担当。
专访讲述坚守服务人民,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让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了肩头担负的责任,看清了脚下要走的路。12月1日《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的访谈报道,特派记者专访了电影、相声和沪剧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画家、电视剧导演等8位各界代表。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在专访中谈到:今年是我第5次参加文代会。记忆中,每一次文代会其实都在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艺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是艺术家心里的根。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谈到过去这一年到各地基层参与公益演出数十次。“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您的表演,现在终于看到真人了!”不管到了哪里,老百姓的感慨总是出奇地一致。就是这样一句大实话给了姜昆很深的感触:广大艺术工作者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地演出,面对面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他们,是最值得记忆和骄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在《观众也守望有理想的历史正剧》的访谈中,用话剧《北京法源寺》在京沪等地受观众欢迎的经历有感而发:其实我们创作者是不是对观众有些误解,以为他们只是喜欢浅显的娱乐内容?其实他们也需要,准确地说是更需要,更喜欢有理想有情怀的正剧作品。话剧导演、北京人艺院长任鸣注意到一个现象:文学也好,电影也好,似乎只有在西方获得了奖项,大家才会认为那是好的作品。“为什么我们的艺术水准、风格样式要由别人来认可?”在任鸣看来,以西方的话语、西方的标准来评价中国自己的文艺作品,而忽视自己的评判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12月3日特派记者对此作了专题访谈《岂能一味以西方标准评价中国的文艺作品》,极具思考价值。
专版畅谈勇于创新创造,文学应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12月1日推出以“用心捧出好作品回报这个斑斓时代”为主题的专版,由6位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来畅谈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深切体会。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谈到优秀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乳汁。在铁凝看来,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与意愿,投射到最日常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就是期待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在书写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探索人类进步的文学实践中,以最美好的作品回报时代给予的丰盛机遇和深刻挑战。“毕竟生活是不朽的,当我们把对生活不知疲倦的热情,注入笔下对世相的追问时,作品本身的活力和感染力便会燃烧起来”。98岁高龄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是这次全国作代会中最年长的出席代表。钱谷融坦言,当下有些文学创作当中,丧失了一些诗意,显得过于“新闻化”。“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绝不是粗糙速成的社会情报,或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热点话题大杂烩,作家更不能是流水线上的素材加工者。”他认为作家应该能沉得下来,“文学不能丢了诗意与沉淀”。在12月5日“从传统萃取精华,为人民创作精品”的专版中,特意辟出艺术家、电影人、作家“金句”小栏目,如史依弘:希望京剧真正到市场上去摸爬滚打,更多关注普通观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谈得上真正的传承与发展;李雪健:我是一个演员,用作品说话,不用口号,口号没有力量,也没有魅力。作品才是有力量的,才是真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莫言:对脚下中国土地的开垦笔耕,在我眼里就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文化自信。句句金玉良言,启迪心灵。
时评阐释坚守艺术理想,激励作家艺术家铸就文艺发展的新辉煌。12月2日中国新闻名专栏“文汇时评”发表了署名文章《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核心观点提出“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伟大的文艺家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改革开放的壮举,凸显了中国史诗般的实践,伟大的文艺家要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中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真正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的经典之作”。时评对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了深层的阐释。时评认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中,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伟大的艺术家要以文艺精品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鼓舞中国人民从心灵深处增强做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篇时评使整组专题报道的主题立意得到提升。
附录1:与时代共振,现实主义书写潮涌
文汇报 2016年11月29日 记者许?D
编者按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明天在北京开幕。今天起,本报推出由特派记者撰写的专题系列报道,聚焦上海和全国文艺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考。
日前,刚从皖南地区返沪的作家王小鹰,透着掩不住的激动告诉记者:“我去探访新四军军部,实地感受当年母亲和战友们战斗生活过的大礼堂、训练场,妈妈7本回忆录笔记中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复活了。”为了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新长篇小说,王小鹰多次走访苏北盐阜区、皖南一带,寻访抗战遗址遗迹,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辈的信仰。
扎根生活汲取养分、深入挖掘历史题材资源,成了不少上海作家的创作习惯与自觉担当。评论界注意到,近年来,一批上海作家的现实题材作品接连问世,数量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作品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和时代,记述了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艺术表现手法创新多元。将浓厚生活气息与鲜明时代精神融汇笔下,上海正努力催生更多触及灵魂的现实题材力作。
鼓励作家“沉”下去,记录时代进步风貌
近几年,上海作家协会陆续在申城多地打造现实题材创作基地,让作家们深入改革发展前沿领域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酝酿了一批新作。刘弘的长篇报告文学《洋山港盛东人》
讲述洋山港从灯火稀疏小渔村蜕变成岸吊林立的国际集装箱大港;程小莹的《在援疆的高速公路上》生动刻画了一批上海援疆干部的风采;薛舒《远去的人》聚焦老龄化社会银发族;徐策“上海霓虹三部曲”第二部《魔都》续写了苏州河畔的人情冷暖;青年作家王萌萌采访多名上海创业巾帼,塑造“张江创业女性”群像。读者看到,在这一部部作品的后面,是作家潜入基层,与劳动者同行的影子。滕肖澜的长篇《乘风》以自己多年在浦东机场工作经历为素材,书写两代“机场人”的逐梦人生。
滕肖澜说,现在手头在写上海金融题材的长篇,“上海不仅仅是直升机航拍下的不夜城,我希望在作品中也传递出一座城市有烟火气息的家常一面。”采访中,多名作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身处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时代,创作需与时代同行共振。沉潜到社会深处,向生活学习,是文学创作者的大众情怀与自觉担当。
不固步自封,开拓创新表达
近年来,沪上作家的创作与文学杂志刊发的作品在全国大奖中屡有斩获。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滕肖澜、程德培、张新颖等作家、评论家摘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溶溶、张洁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学杂志《收获》上首发的《黄雀记》《隐身衣》等多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有评论家谈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涌现,离不开作家在文学题材、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表达。
上海作家大胆挑战自我,是实现创作新突破的基础。著名作家王安忆继《天香》后,推出长篇新作《匿名》,超出以往纯写实勾勒,蕴含对人类文明进化的深邃思考,思辨意味十足,被圈内评价“对小说所能爆发的能量展开了先锋冒险”;著名作家孙?创作的既有现实主义特点又不乏启蒙叙事的长篇《缥缈的峰》,颇受读者好评;以评论家身份闻名的吴亮最近创作了长篇小说《朝霞》,引发广泛的关注。有评论家指出,正是作家们的一次次自我突破,才使文学创作样貌有了多元而深刻的呈现。
孵化培育新生力量,文学品牌活动洋溢书香
多年耕耘后,上海初步形成了创作门类均衡、创作势头活跃、风格类型多元的百人青年作家方阵,多名颇具潜力的90后写作者崭露头角。这一现象引起全国文坛尤其是评论界的关注:无论是《萌芽》及新概念大赛对青春文学的助推,还是《收获》《上海文学》每年推出年轻作家专辑专号,都力推精品,提携新人,对文学新生力量培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华语文学网”承办的首届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更是将线上作品发布和线下出版、新人孵化紧密联动了起来。
文学也是不同母语作家共通的护照。“上海写作计划”自2008年起累计接纳了37个国家近60名作家来沪生活写作,而这一活动,也实实在在地促成了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坛的互动:赵丽宏的诗歌散文集、陈村的小说分别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出版发行;孙甘露、路内等作家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上海作家积极“走出去”,一批佳作插上不同语种的翅膀,飞往全球。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连续举办6届,文学周已成为中国作家对话世界作家的现象级活动。为了将文学周营造的氛围常态化,思南读书会应运而生,为全民阅读注入新的活力,近3年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和学者举办了近160期主题讲座和朗读会,文学的美妙惠及更多市民读者,浓郁书香满溢城市。
附录:2:文汇报: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切地表达了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寄予的厚望,让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了肩头担负的责任,看清了脚下要走的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这是对于文艺工作的高度肯定,也为文艺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也是伟大机遇,本报特派记者在采访参加大会的文艺工作者们时,大家纷纷表达了这一共识。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文艺工作者们也更加深刻地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辜负这个时代。
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阅尽大千世界
———访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
■本报特派记者黄启哲
95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参加了此次全国文代会。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秦怡始终追随人民脚步,一辈子在为电影事业奔走。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这在这位老艺术家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直至2014年,她还自编自演了电影《青海湖畔》,该片以修建青藏铁路为背景,讲述一群气象专家攻克了冻土层难题,使得铁路通车的故事。
由于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故事,主创需要在当地拍摄取景。可是秦怡90多岁高龄,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去,可拗不过她的执着。她饰演的气候工程师梅欣怡,在环境顽劣的高原上一待就是30年,这样的坚守让秦怡想到自己,“我今年95了,别人惊讶这个年纪怎么还在学习。因为活着!活着的时候不去做,你去遗憾也是白搭。”
秦怡告诉记者,在高原上,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员高原反应很厉害,可自己却没什么感觉,当时大家还很羡慕她越老越硬朗。可殊不知,当她回到上海的家中,这次高原之行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慢慢显现———回来后的第三天,秦怡的一条腿突然麻得不能动弹。到医院一查,发现是腔梗。虽然时隔两年,直到今天也没完全好。看来,是工作的兴奋和投入盖过了身体的不适。
秦怡眼下正在写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为背景的剧本———以一对小修女姐妹的故事表现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坚韧不拔。在故事中,她融入了自己妹妹的亲身经历。秦怡希望用这些真实的细节表现,展现那一段历史。
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访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
■本报特派记者邵岭
今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第8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会场里,很多与会代表看到她都会热情地围拢过来,与她握手、交谈、合影。尽管已经82岁高龄,女将军仍然英姿飒爽;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她仍然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是《海鹰》里的女民兵连长,是许多英雄的化身。
是的,英雄。王晓棠说,从上学到参军到开始拍电影,自己最崇拜的就是英雄。也正因为如此,她被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这一段深深打动: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我成长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光是我,那个时候,拍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最崇拜的就是英雄。在那样的一种氛围下,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走向。”王晓棠这样对记者说。比如1959年国庆献礼片《海鹰》,讲述我军用快艇打沉了敌人军舰的故事。演员全部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王晓棠在其中扮演女民兵连长,也是快艇艇长的妻子。
“这就是英雄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鼓舞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时隔多年,今天的王晓棠回忆往事依然感慨。在她看来,尽管时代已经不同了,渴望英雄、崇拜英雄仍然是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结。
不过,要把英雄人物塑造好,要把英雄事迹变成作品,需要真正深入生活。“感动自己当然是第一步,但是感动自己不等于感动观众。要想感动观众,靠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工作者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王晓棠告诉记者,当年为了演好《海鹰》里面的英雄人物,演员们全部下基层锻炼,上快艇,去渔村。
“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总书记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将一个很大很深刻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尤其是对于部队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事业,需要我们内心强大,才能有定力,有创造力,才能坚持,不会为一时名利动摇。”王晓棠说,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重要讲话,恰恰给了文艺工作者一种巨大的,可以坚持下去的力量。
艺术家要为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书写
徐沛东(作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艺术家要为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书写。如何准确而有深度有温度地书写这个时代?
今年我先后去了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采风。不久前我到三峡的经历尤为震撼。20年前我就曾到过三峡。两次都感觉很美,但美得不一样,这样巨大的变化令我为之震撼。景色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城市面貌一新,老百姓脸上洋溢的喜悦是真真切切的。这是时代和生活给我的冲击,具有相当的正能量。我把这种情感写进了歌里,用艺术的手法描绘时代的变迁。我把这首歌命名为《我看见》,因为这就是我在三峡地区实实在在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是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造车无法呈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我也经常反思自己过去的创作,不管是总结成功的经验,还是发现有待提高的问题。艺术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自我完善的。尤其是在新的时代,作曲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科技的提高也让听众对音乐有了更高的追求。谁学习得更加全面,对时代的把握和表达更为准确,谁就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与此同时,也一定要坚守自我,不能亦步亦趋,炮制跟风之作。
心里有根,才会不忘初心
施大畏(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
今年是我第5次参加文代会。记忆中,每一次文代会其实都在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艺术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圆满的解答。会场上,我被这段话深深触动:“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人民就是艺术家心里的根。所以我们要走进火热的生活,而不是躲在艺术创作的象牙塔里。我记得1981年去黑龙江元茂屯写生。周立波名篇《暴风骤雨》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我在那里呆了3个星期,条件很艰苦,可是内心很充实。我跟老乡聊《暴风骤雨》,他们非常高兴。我去拜访书中原型,给他们画肖像,他们热情地招待我,让我坐在炕上,按照当地的习惯,把院子里种的向日葵掰下来一人一半,边吃边唠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因此,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有宽广的视野,站在文化和国家的关系的高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而不仅仅是画一张好画,演一部好戏。要通过创作探索东方哲学的表达。今年我们做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初衷。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工程来回望中国古代的理想,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梳理中国哲学体系,在远古神话中寻找中华民族的根。(丁和摄)
观众也守望有理想的历史正剧
奚美娟(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谈了几点希望,第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要有信心,这让我想到了这一年参演话剧《北京法源寺》的经历。一年的时间里,这部剧在京沪等地演出几十场。排练的时候还和其他演员在担心,这么正统的历史剧、长达几十分钟的角色辩论、3个小时的演出时长,现在的观众能不能坐得住。可没想到,很多观众都看了两遍三遍。一个老观众在看完《北京法源寺》之后,很激动地告诉我。几十年前他还是个青年,在上海福州路的书店读到了梁启超写就的《谭嗣同传》,读到“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这样的句子,有感于谭嗣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激动地来
回踱步。而现在看到这出戏,又见到舞台上的谭嗣同,老观众感慨:“把我的理想和激情又唤醒了!”
有过这次经历我就在想,其实我们创作者是不是对观众有些误解,以为他们只是喜欢浅显的娱乐内容?其实他们也需要,准确地说是更需要,更喜欢有理想有情怀的正剧作品。我们作为创作者,自己要有文化自信,从而把这种自信传达给人民。
用有思想有道德的作品引导观众
高希希(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导演)
连续参加了3次文代会,我觉得会上关注的问题一次比一次务实,风气也越来越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感到非常鼓舞。他要求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对于我们影视创作更是如此,我认为务实求变是接下来应当把握的重点。尤其是不应忽视年轻观众这个群体。现在拍给年轻人看的玄幻剧、穿越剧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观众需要引导,年轻观众更是如此。我们应当把正确的理念和扎扎实实的创作风格准确地传递给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传承人。我新近拍摄了一部讲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电影,虽然借用了年轻人爱用的“热血”一词,可我不认为这是一部漫画感重、娱乐元素足的影片,而是有思想有道德的“正剧”。过去上海滩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不乏经典亦不乏拼贴旧上海文化符号的敷衍之作。与其说是钟情于那个时代,更愿意把这次创作解读为通过展现那个时代的故事,从而与当下产生一种呼应感。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管身处什么时代,都是应当一以贯之的。
面对面把技艺奉献给人民群众
姜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从中国文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算起,这是我第7次参会。习近平总书记会上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过去这一年,从参加吉林省市民文化节,到慰问陕西西安的残疾人,再到深入农村的“我们的中国梦———送欢笑到基层”,我到各地基层参与公益演出数十次。“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您的表演,现在终于看到真人了!”不管到了哪里,老百姓的感慨总是出奇地一致。就是这样一句大实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广大艺术工作者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地演出,面对面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也是最值得记忆和骄傲的。这些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与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在第一线为老百姓服务是分不开的。
最近,我们尝试将传统相声、群口相声和相声剧等多种表演形式,辅以多媒体和舞台声光效果,让演员与观众互动,从而拓展相声的表演方式。任何文艺创作都应与时代的脉搏节奏保持一致,相声这种古老的、纯粹的艺术拥有新的时代底色,也要尝试在舞台上和姊妹艺术进行结合,吸引年轻观众。
为地方戏曲寻找创新突破口
茅善玉(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奋,总书记在会上谈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这让我特别有感触。去年上海沪剧院推出的沪剧《邓世昌》进京演出,南方戏能在北方引发巨大反响,一方面是因为该剧突破性地创新,一改沪剧给人的吴侬软语印象,演了一出阳刚的男人戏,更因为戏中浓浓的家国情怀触动了当代观众。
今年,上海沪剧院将王愿坚的《党费》改编为沪剧《回望》上演。我想把这部作品交给90后青年演员,希望他们在创作演出中,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一次现实意义上的“回望”。时代赋予了我们大好时机,文艺人只有在题材上找对方向,创作者从现实出发,走心演绎,才有可能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舞台精品。
附录3:用心捧出好作品回报这个斑斓时代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接受本报采访———铁凝:优秀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乳汁
本报特派记者许?D
初冬的北京涌动着暖意。11月30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充满文化魅力的讲话,情感激越深沉,内涵深邃丰厚,视野高远宏阔,通篇温暖振奋人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花气力学习领悟,也鼓励广大文学创作者要用心捧出好作品。”
马不停蹄地穿梭在会场,铁凝的脸上绽放着澄澈温暖的笑容。在铁凝看来,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与意愿,投射到最日常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就是期待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在书写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探索人类进步的文学实践中,以最美好的作品回报时代给予的丰盛机遇和深刻挑战。
文学应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应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
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代表们在文艺的召唤下欢聚一堂,既有创作上的切磋交流,也不乏老友间的嘘寒问暖。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呈现喜人态势,推出了一批新品力作,中青年作家崭露头角。铁凝与不少参会作家交流后发现,大家提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文化交流中不止一位外国同行都表达过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羡慕。今年9月,年近九旬的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拜访中国时,有几句交谈让铁凝印象很深。“马丁·瓦尔泽很坦率,他说自己非常羡慕今天的中国作家。中国社会的巨变,每一点进步都牵涉了许多人的命运变化。这些斑斓的生活对一名作家是多么宝贵的矿藏啊!”相较而言,马丁·瓦尔泽觉得“德国显得太安静了”。可以说,中国本土作家面临着时代的良好机遇。
“这也就不难理解,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前所未有’‘绝无仅有’来表述改革开放近40年全方位变革的重要影响。”铁凝在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对这一段感触很深:“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向创作者们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我们正身逢其时,文学是否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是否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
铁凝还记得,自己在创作《哦,香雪》时,表面的线索是写女孩对“最新款能自动合上的铅笔盒的渴望”,但最终想传递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记忆中的柔软。在评论界看来,这柔软包含了从闭塞到开放的迷茫,从贫瘠到富有的渴望,也探讨了懵懂精神与膨胀物欲间的碰撞,袒露出时代真实的一角。“我希望葆有这一创作初心,也与中青年作家们共勉。中国故事是无穷无尽的,需要作家努力去真正读懂、读透,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文学中神圣的“暖意”不应是小恩小惠,更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当面临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学的质地和底色要如何凸显?铁凝的答案是“暖意”。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铁凝很有共鸣,她说,对人生深沉的体贴,凛然的情义,是生活和文学的永恒底色。因此,读者从铁凝中篇《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中会感受到,这一垛垛麦秸、棉花、青草所散发的一垛垛暖意。“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的笔下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在铁凝看来,这份暖意是神圣的,它不是小恩小惠,更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不过,铁凝也坦言,要从容写出这份暖意是极其不容易的。“有时,作家得坚持一种写作上的高难度训练,忍耐其中乏味的瞬间,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惊异,以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和心灵真正的高贵。即便作品中触及现实的尖锐或苦难,最终也仍有不屈不挠对未来明亮的期待。”
今年下半年,铁凝出版了散文集《以蓄满眼泪的双眼为耳》,吐露了她近些年对文学创作理念的思考。她打了个比方,文学相当于给生命取暖的火炉,“优秀的作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保持一颗向好之心。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乳汁,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空气”。铁凝由衷觉得,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期间,作家们对文学的信心更强烈,“毕竟生活是不朽的,当我们把对生活不知疲倦的热情,注入笔下对世相的追问时,作品本身的活力和感染力便会燃烧起来”。(本报北京11月30日专电)
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接受本报采访———钱谷融:文学不能丢了诗意与沉淀
本报特派记者许?D
98岁高龄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是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中最年长的出席代表。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钱老兴致高昂,气色颇佳,清癯面容漾着饱满的笑意。他说:“《文汇报》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看,尤其是笔会版面、文化方面的新闻,我会格外留意关心。”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钱老很受鼓舞,他坚信,文学的不可替代价值在于,它终归关乎人的灵魂,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与诗意。
从1979年第三次全国作代会算起,这是钱谷融先生第六次参加作代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钱谷融对此很有感触,在几十年的文艺评论生涯中,他发现做文艺评论不能单用头脑,还要依靠心灵,需要用心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感受世间大爱和大道。“没有心灵的参与,就难以领会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与诗意,就不能品尝到文学所带来的喜悦,你的分析评论就很难说是艺术的分析。”
钱谷融坦言,当下有些文学创作当中,丧失了一些诗意,显得过于“新闻化”,透着喧嚣的转瞬即逝。“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绝不是粗糙速成的社会情报,或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热点话题大杂烩,作家更不能是流水线上的素材加工者。”钱老先生对文学新生代创作力量寄予期盼,他认为作家应该能沉得下来,“创作本身是不停滞的精神发育,文学不仅关乎个人的喜怒哀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厚度与质量”。
熟悉钱老的朋友后辈都知道,他常挂在嘴边的《世说新语笺疏》,是名副其实的枕边书,书皮被翻得翘起,书页泛黄。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需要好好珍惜传承,善于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钱谷融深有同感。他感慨,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多么重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每位文学创作者都肩负着庄重的担当。
在钱谷融入住的宾馆大堂,不时有热心读者来找钱老签名,钱先生欣然提笔,写下“认识你自己”。他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思考很容易被大量信息淹没,作家的定力显得更为奢侈,而文学创作需要踏实的积淀。“无论是写作还是文艺批评,都得作家的灵魂在场,艺术是不能抄近道的。没有文学光芒照耀的生活是暗淡冰冷的,是没有质感、没有诗性、缺乏温度的。文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质和教养,我们得以从中体会生命的温柔与温情。”
采访临结束时,钱老坚持起身送记者到宾馆房间门口。他半开玩笑说,等作代会闭幕回上海,他就继续雷打不动每天下午4点半从家里走到长风公园,“散散步,累了就坐在长椅上,看看流淌的湖水,耳边不时传来草地上脆亮的童音,这是我每天留给自己的1小时诗意生活。”
扎根于中国大地上书写
曹文轩(著名作家)
摘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后,经常有人问我,当代作家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我的回答通常是:我写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我特别有感触、有共鸣。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作家必须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这块土地上。没有文化自信,作家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尤其应有足够的自信心。中国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写作资源,这个资源大概是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具备的。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是日新月异的当下,都留给中国作家太多精彩绝伦的故事。我和作家同行们都要珍惜这巨大的、无边无际的矿藏。
记得有外国书评人在谈及我的小说《青铜葵花》时说,这是英国人需要读一读的英国所不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说,中国作家在讲中国故事时,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一个中国故事,一个全人类的共同主题,两者结合就注定了中国文学作品会在全球产生影响力。尤其是儿童文学,它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为未来打精神的底子。我们不妨站在更高的精神视野来看待儿童文学,无论国内外,新世纪文学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高度。
祖国大地上的故事讲不完她的现实与历史是无尽宝藏
张炜(著名作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鼓励巨大,他谈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在我看来,从现实到艺术,就像酿酒,有一种美妙的化学反应。粮食压得再紧再密,也不是酒,因为没产生化学效应。所以,只要是没有经过心灵酿造的文字,都很难打动人,算不上真正的文学。毕竟,对于文学阅读来说,那些要享受美酒的人,给他再多粮食也很难满足审美。
任何酿造都要依赖“现实”的粮食,凭空想象或捏造,不太可能磨出醇厚佳酿。比如,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是我长期写作和生活的地方,她给予我心灵上的永久支持,推动和鼓励。我曾经花了20余年的时间,实勘了半岛的百余座城镇村庄,跋涉在海边、大山与河流之间,完成了450万字“大河小说”《你在高原》。多年的书写与行走,几乎使我倾尽心力。
接下来的5年,我需要重新出发。因为,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讲不完,她的现实与历史有无尽蕴藏的宝藏等待作家去挖掘,细心耐心地展开时间的皱褶,深入光阴的沉积,就会焕发出心底的激情和感动。在这片时而灼烫时而冷肃的土地上,诗人尽可以沉湎和歌唱,用吟哦给梦想镶一道金边。我用《半岛哈里哈气》讲述孩子们的喜乐忧伤,仿佛又回到儿时半岛,与稚童一起歌唱。之后的《少年与海》《寻找鱼王》和《兔子作家》,还有今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独药师》,都是我行走大地后的真切感触。
作家要善于书写千姿百态的活生生的人
赵丽宏(著名作家、诗人)
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我对自己有个要求,用虔诚的心对待生活,用好奇的心捕捉日常。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十分感动,也很受启发。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我随身带着一个速写本,看到打动我的细节,哪怕是天边掠过的浮云、陌生人或欣喜或无助的眼神,都会倾注在笔下的散文或诗歌当中。最近我的新诗集《疼痛》总算出炉了,里面有几十首诗歌都是我平时在小本子上涂涂抹抹诞生的,一旦有鲜活的生活细节触动了我,就会有股无形的力量让这份感动变幻成丰富的意象。面对岁月的沧桑,从生命的分分秒秒中,我积累着素材和能量,努力写出打动人心的诗作。
40多年前,我在崇明岛插队落户,面对着寥廓旷野和苍茫天空,面对着在夜风中飘摇的一茎豆火,阅读和写作,使我忘却了身边的困境,忘却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当时瘦弱的我常常一个人在田野里沉思冥想,每天夜晚在油灯闪烁幽暗的微光中,我在日记本上涂鸦,写生活的艰辛,写饥饿,写大自然的抚慰,写我的困惑和憧憬。我想,再宏大的命题,再深刻的思想,如果缺乏生动细节的说明,都可能会变得乏味。如果不是深入的调查采访,没有对人性和生活的敏感,作品中很可能会忽略了这些细节。
手中的笔要尊重历史
叶辛(著名作家)
我第一时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受鼓舞与激励。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我1969年到贵州农村插队时发现,贵州不仅仅有红色文化,还有后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海龙屯土司文化。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我站在现实的角度理解贵州乡土文化,但又让历史的文脉穿插其中,努力使得笔下作品成为历史专家、读者认可的现实小说。
无论是我的第一部原创长篇历史小说《圆圆魂》,还是刚发表的作品《古今海龙囤》,都聚焦了有名的历史遗迹与历史人物。这两个题材在我心头酝酿了十几年,才动笔。因为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历史史料,做好案头功课,才能更好把握题材。创作期间,我搜罗了手头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多次赴实地考察,去当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献,力求作品做到对历史的尊重。作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有了历史感和对现实的深入,作品才能写到人民心坎上。我有着10年的乡间生活经历,我知道农民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道他们想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苦恼什么。我也知道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认识,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了解人民生活的时代,知道他们怎么过日子。作家还需要有一双慧眼,从生活中捕捉到情怀和精神,把感受到的东西变成作品,用作品中的形象去说服人、感染人。走马观花是写不出东西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感悟。
附录4: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
文汇报 2016年12月2日 作者范玉刚
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新追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感召下,广大文艺家不断以优秀精品勇攀艺术高峰。在刚刚召开的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激励广大作家艺术家铸就文艺发展的新辉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呼唤着伟大的文艺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各种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话语权争夺愈发激烈,波澜壮阔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和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伟大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人类发展史上也绝无仅有。面对史诗般的变化,中国的文艺家要有能力和责任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中华民族的复兴仅有经济的崛起是不全面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更需要文艺彰显时代精神。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成就了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对于作家和艺术家而言,创作出优秀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广大作家和艺术家要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在全球化竞争舞台上,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文化思潮的激荡中,惟有文艺精品能够在全球文艺舞台上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文化交流和竞争,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表征,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一个国家民族文艺经典化的程度。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当下,我们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拐点,亟需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使我国的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形象。
要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中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艺的作用,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迈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艺事业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把文艺战线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充分发挥文艺的积极引领作用,高扬社会主义文艺旗帜,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人类历史上,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当下,对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要心怀崇敬,要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让时代精神得到彰显,以优秀作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在英雄辈出的大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这个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文艺精品,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自己的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并仰望星空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脚踏实地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不断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以文艺精品沟通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心灵之约,共享中华文艺的神韵和精神境界追求。在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中,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伟大的艺术家要以文艺精品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鼓舞中国人民从心灵深处增强做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伟大的文艺家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改革开放的壮举,凸显了中国史诗般的实践,伟大的文艺家要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中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真正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的经典之作。(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