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奏响质量强音
——湖北省鄂州市扎实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鄂州市委书记李兵(前排右二)深入企业考察生态质量建设
鄂州市市长王立(右二)调研城市建设质量
鄂州质量大会会场
蜚声中外的武昌鱼
古韵鄂州
鄂州新貌
□ 范国平 吴东海 本报记者 张 华
2016年12月20日,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湖北省鄂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鄂州一举成为湖北省6个创建城市之一。
以此为契机,鄂州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将质量发展战略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五个城市”(活力城市、品质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城市、幸福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战略,坚持以质量促转型,以质量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批准为全省第一家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乙类开放口岸、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示范市、湖北省唯一的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当前,鄂州上下正紧紧围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这一新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不断健全质量工作机制,持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着力改进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质量社会共治,进一步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生态和政府工作五大质量,不断创造鄂州速度、质量、效率、标准,奋力推动鄂州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夯实质量基础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歌咏鄂州的一首流传广泛的七言绝句。
鄂州市位于湖北东部,地处长江之滨,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现辖鄂城、华容、梁子湖3个县级行政区和葛店国家级开发区,鄂州、花湖两个省级开发区,全市国土面积1596平方公里,人口109万。鄂州地处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的几何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节点。在中国社科院全国宜居城市最新排行榜中,鄂州名列第45位,城镇化率达64.08%,均居湖北省第二。
鄂州历史悠久,公元前879年,楚王熊渠封其子熊红为鄂国之王,湖北简称“鄂”由此而来。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于公元221年在此定都,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故称“吴王故都”。
鄂州交通发达,因紧邻武汉,区位条件优越,素有“东楚门户、交通要冲”之称,距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均约1100公里,多条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干线在鄂州穿境而过。鄂州地处长江南岸,拥有优质长江岸线86公里,三江港区是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
鄂州生态优美,素有“鱼米之乡”“百湖之市”的美称,境内有湖泊133个,水域面积4.3万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27%。梁子湖是全国知名的第八大淡水湖,有“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和“鸟类乐园”之誉,梁子湖区因此获批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这里是“武昌鱼”的原产地,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使“武昌鱼”蜚声中外。
纵观古今,鄂州历来就是引领质量风骚的创新高地。
“十二五”时期,鄂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鄂州市质量发展纲要(2012-2020年)》《鄂州市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决定》等战略性文件,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质量强市战略,狠抓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质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质量效益日益凸显。
质量机制不断完善。成立由38个地方政府和部门组成的市质量强市委员会,每年出台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开展质量工作考核。连续3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专题研究质量工作。
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全市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市级定期监督检查合格率分别从85.9%、95.8%上升至98.3%和99.2%,药品质量合格率从92.1%上升到97.5%,食品质量、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6%和98%以上。连续9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设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工程质量连续6年实现建筑工程监督覆盖率100%,工程竣工质量合格率100%,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竣工阶段执行率100%。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顾客满意度72.56,高于全省总体平均值0.8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根本好转,2016年生态考核跃居全省前三名。
质量基础明显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81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5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制定。274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环境、职业健康等体系认证,18家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57家企业贯彻实施卓越绩效标准、30家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18家企业实施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建成国家金刚石工具、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和节能建材产品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出台《鄂州市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品牌行动计划(2025)》,将质量与品牌上升为战略高度,颁发了两届“市长质量奖”。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件,湖北名牌产品累计达57个、湖北省著名商标55件,无公害食品总数达到83个、绿色有机认证产品总数达到89个,名牌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25%以上。
质量创新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高危行业政府购买专家服务、小微企业政府购买专业服务,开展全省首家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实施质量服务平台创新,成立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服务中心。实施质量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将国检中心人才引进纳入全市“招硕引博”工程。
质量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精心组织“质量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日益浓厚。连续5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被授予质量工作最高荣誉——湖北省质量工作考核A级评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鄂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政治站位
进入“十三五”时期,鄂州市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五个城市”(活力城市、品质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城市、幸福城市)的发展规划,个个蕴含丰富的质量元素,体现了“质量第一”要求。
2016年12月20日,鄂州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统一,就没有行动的得力。
2017年4月22日,鄂州市召开全市质量大会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兵发出总动员令: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下定决心走质量强市道路,就要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创建质量强市对鄂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李兵强调:“鄂州走质量强市的道路,得到了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的支持和指导,现在,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统一认识,要迅速行动,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动员会上,李兵还从创建质量强市是建设“五个城市”的必然选择、有效途径、现实要求、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5个方面,对创建质量强市之于鄂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并要求以此统一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以及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思想,凝聚成全社会的共识。
当天,鄂州市委中心组(扩大)举行专题学习暨第79场五大发展理念报告会,邀请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付文飙作《促进质量提升 迈向质量时代》专题报告。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也增设质量强市专题课程。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突出五大理念
据介绍,在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鄂州市站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的高度,从制定工作方案开始,就始终坚持突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今年4月26日,鄂州市政府正式向全市印发《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分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工作要求7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创建目标、方针、思路、任务、措施等,制定了创建工作的“路线图”。
如总体目标:通过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市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全社会“质量第一”和“以质取胜”意识全面强化,质量发展环境全面优化,质量技术基础全面夯实,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产品、工程、服务、生态和政府工作质量总体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民对质量强市工作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在全国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在制定总体目标的同时,《方案》还制定了产品、工程、服务、生态、政府质量工作5个分类的质量目标和60个具体指标。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方案》规划了3个“五大”的工作任务,即强化“五大保障”,落实质量强市硬措施;构建“五大体系”,形成质量发展新机制;实施“五大行动”,推动质量水平大提升。
在组织保障方面,鄂州市明确将质量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规定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质量强市工作1次以上,在《党代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中突出质量工作。
在考评保障方面,鄂州市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各区、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绩效管理目标任务体系,强化结果运用。
据了解,实施“五大行动”,推动质量水平大提升,是三大任务中的重点。为此,鄂州市对产品、工程、生态、服务以及政府工作质量的提升行动进行了精心筹划。如产品质量提升方面,要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一批质量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开展儿童用品、电线电缆、建筑防水卷材、食品包装材料等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消灭无标生产。
记者分析发现,鄂州市制定的创建目标和任务,以及细分的60个具体指标,每一项都指定了责任单位,规定了完成时限,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始终,符合中央的政策与时代的要求。
创新八项措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量强市,贵在创建。
为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鄂州市出台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38个地方政府和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
强有力的组织工作,保障了创建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3月6日,市长王立专题听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汇报,要求通过开展质量强市创建工作,走具有鄂州特色的质量提升之路;
3月21日、4月7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鄂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
4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质量大会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兵出席并向全市发出创建动员令;
5月5日,组织召开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会”暨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副市长江国新与各单位签订创建质量强市2017年工作目标责任书;
6月初,鄂州市委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纳入各区、开发区、街办和市质强委各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加快形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合力;
6月27日,副市长江国新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今年14项重点任务。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开展创建工作大督查;
7月,副市长江国新带队参加湖北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研讨班,并做创建工作经验交流。
鄂州市质监局局长徐红红介绍,在扎实推进创建工作的过程中,该市本着两个“力争”的要求(力争规定工作不失分,力争创新工作多加分),紧扣地方产业基础,紧贴生产生活实际,推出了基于社会共治的八项创新举措。
强理念。鄂州市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理论武装到位、行动措施到位。通过户外广告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将城市质量精神入心入脑,转化为全社会推动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强标准。标准是方向和引领,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高的质量。鄂州市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先行”活动,出台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加强标准制(修)订,构筑“大标准”体系。
强方法。紧扣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主战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高端农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等中心任务,以创新为统领,不断推进质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质量方法创新赢得创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创建工作的有效性。
强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质量发展的主体。鄂州注重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推动生物医药、工程塑胶、重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智慧物流等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
强合力。鄂州市积极发动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发动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加强监督管理,引导行业诚信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推广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坚决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行为,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
强支撑。狠抓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建设高水平的计量基(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培养高素质质量管理专门人才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评选“鄂州工匠”,让能工巧匠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职业上有保障、经济上有实惠”。
强品牌。坚持引导企业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把重视质量管理、追求质量卓越的理念,渗透到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延伸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新闻媒体开辟“鄂州质造”专栏,大力宣传市长质量奖和湖北名牌等标杆企业。
强考核。将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对各区、开发区和成员单位进行考核,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只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鄂州一定能以崭新的形象阔步迈入质量时代!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