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西夏墅镇成立全省首个镇级慈善基金,至今共惠及当地困难群众6000余人次。一位捐资的企业家感慨——
政府搭台,让公益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很乐意挑起这个担子
中国江苏网7月12日讯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这些热心的企业家。”贫困户陈荷华一直是镇里的重点关注对象,就在前不久,家住新北区西夏墅镇仲庄村的她和孙子搬进了位于朝阳弄的新房子。这其实是一间“爱心屋”,由西夏墅镇基金会其中的一员牵线搭桥,通过爱心众筹为他们换了个新的栖身处。
记者昨天获悉,作为全省第一个镇级慈善基金会,西夏墅镇慈善基金会将迎来首次换届。自成立以来,它为爱心企业和需要关爱的困难群体搭建爱心桥梁,为特困家庭在助学、助医、助困、助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心企业家为困难家庭送上救助金
全省第一个镇级慈善基金会,就在西夏墅
西夏墅镇处于常州的西北角,近年来经济稳步增长,但镇里仍有不少贫困家庭,如何通过政府的推动来为他们谋福利,一直是全镇领导班子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探索。
西夏墅镇副镇长叶青告诉常州晚报记者,2011年,依托该镇商会前期组建的慈善协会,他们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镇级慈善基金会——西夏墅镇慈善基金会。基金认捐采取“留本付息”模式,即企业将资金捐给慈善总会,总会将该笔资金作为本金仍留在企业正常运作,但每年要缴纳7%的利息进入慈善基金,由镇领导牵头,分组上门向企业进行募集。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助医、助学、助困的三助行动,每年年中、年末,都会组织企业家进行走访,让他们走进贫困家庭。”叶青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家的慷慨支持,基金规模从最初的五六百万增资至数千万元,最多的一年,基金总盘子达到了近5000万元。
6年来,“三助”已惠及当地困难群众6000人次
今年6月,22岁的小潘刚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学环境设计的她正处于找工作的阶段。
小潘的父亲潘炳生65岁,丧失劳动能力,妈妈60岁,有精神三级残疾。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小潘从小就特别努力,成绩也很优秀,是家里的骄傲。只是,考上大学那一年的暑假,“学费从哪来”的担忧,把领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冲淡了。
“后来我们就去镇上打听,才知道原来有个慈善基金,我可以申请助学金。”其实,即使他们不去打听,村里也已经把这个低保家庭的情况进行了上报,准备为孩子申请当年的助学金。开学前,小潘领到了3000元的助学金,此外,村里还补助了1500元,一下子解决了一半的学费。
这几年,每年的寒暑假,小潘都会打工,做过服务员,也干过企业流水线,生活甘苦,却没有打磨小姑娘的心性,她乐观、懂事,原本可以读研究生,为了让父母不那么辛苦,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找工作。“我特别感谢资助过我的那些好心人,现在也是想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
据该镇统计,2011年至今,慈善基金会共发放各类救助金70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6000多人次。作为镇级基金,其中,还配套市对困难户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对低保家庭中的大学本科生、大专生发放慈善助学金,逐步由每人3000元、2000元提标至6000元、4000元。
带企业家走访中,常常促成与困难居民结对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企业发展壮大了,肯定是要回馈社会的,现在能帮助到当地的老百姓,更好。”常州创伟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恽华琪从最开始就加入了基金会,每年认捐100万元。恽华琪同时兼任西夏墅工具协会会长,但是在协会里成立这样一个基金,太难。“刀工具企业大多都是家庭作坊模式,难以有延续性。”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经走访过的一户家庭,家中6口人,劳动力却只有1个半,那次走访结束后,恽华琪又偷偷折回,给家里的老人塞了2000元现金。
而像这样因为走访而自发结对贫困家庭的企业家,不止恽华琪一个。精芸工贸的负责人蒋国华和文章开头提到的陈荷华也是其中一对。
陈荷华的丈夫患有白血病,前些年就去世了,儿子又出车祸身亡,媳妇扔下孩子走了。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整个家支离破碎,只有祖孙俩相依为命。
陈荷华原本就和蒋国华一个村,前几年慰问走访时,蒋国华正好去了他们家,对老人家的情况一直关注着。去年,蒋国华发起倡议,众筹了35万元,让祖孙俩换了一个新住所。“前前后后一共有63个人参与,多的几万,少的几百几千,大家很团结,都想把这个事情做好。”蒋国华说。
政府搭台,让公益看得见、摸得着
据该镇统计,基金会先后有60多家企业进行过认捐。
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认捐金额最大的一家,每年认捐225万元,按照7%的利率计算,企业每年要捐出15万余元的利息。
前年,公司总经理谈昆伦第一次参加了走访,亲眼看到许多因病致贫家庭,感触很深。之后,他开始关注到常州的低保政策、医保报销以及大病救助等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企业反哺社会是社会责任,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哪些困难群体。”谈昆伦说,在政府平台里面,实际的带动作用更大,这份公益也变得更有意义。“我们能看得到,见得到,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也愿意为政府挑担子。”
“在加快发展、创新转型的同时,更应聚焦民生工程,而慈善事业作为保障体系的补充,社会参与救助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叶青告诉记者,换届后,他们还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救助机制,加强救助力度,拓展实施行之有效的救助项目,继续探索慈善资源的整合,加强部门合作,上下联动。
吴燕翎 通讯员 刘涵
袁文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