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考量、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介绍,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建设三大都市圈体现了湖北之责,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战略抉择,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体现了发展所需,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现了未来所向,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湖北将突出中心辐射引领,加快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都市圈一体化推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介绍,武汉勇当武汉都市圈建设主力军,正携手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强化基础支撑,突出产业带动,提升开放能级,深化“一圈通办”,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介绍,襄阳将重点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四篇大文章,努力提高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襄阳贡献。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介绍,宜荆荆都市圈三市正进一步凝聚合力、挖掘潜力,以互联互通为先导,以流域治理为基础,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以民生共享为抓手,将三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介绍,我省从体制机制入手统筹推进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已建立高层级的决策协调机制、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性的协同发展机制。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机制创新,乘势而上、持续加力,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
突出辐射带动 顺应发展规律 优化空间布局
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
鄂州花湖机场助力武汉都市圈打造内陆“空中出海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都市圈,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有助于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所需,更是未来所向,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放眼荆楚,三大都市圈正纵深推进,共同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乐,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都市圈
挺起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鄂州葛店经开区高新五路,湖北三安光电厂区生产的Mini LED芯片装车,15分钟后,便供应到武汉天马、华星光电等显示面板企业。三安光电对面,补齐“芯”“屏”之间封装环节的企业芯映光电、瑞华光电也已投产。
同城化发展,支撑在产业。今年以来,武汉新城规划、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和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相继发布,葛店经开区全域纳入武汉新城规划范围,葛店与武汉融合发展空前提速。眼下,有超过70家智能制造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布局东湖高新区和葛店经开区,年产值228亿元。
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4个百分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武汉勇当武汉都市圈建设主力军,携手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加快把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都市圈建设关键在一体化,基础在交通互联。去年12月,串联起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地的武黄高速正式免费通行,推进“武鄂黄黄”由四个城市变成更加紧密的城市结合体。未来,武汉还将全力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打造“1小时通勤圈”。同时,加快打通对外交通“主动脉”,推动武汉都市圈更加高效便捷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武鄂黄黄,江河纵横湖库密布,生态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年,武汉与武汉都市圈城市签订多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未来,还将协同推进汉江、府澴河、鄂东五河等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联防联控联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保安能力。
产业方面,武汉将发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溢出效应”,促进创新资源在圈内共享、科技成果在周边转化。通过建立离岸科创园、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模式,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向周边延伸产业链,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产业体系。
武汉新城、花湖机场,是支撑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双引擎”。目前,武汉新城正快马加鞭,包括大科学装置、科学社区在内的30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474亿元,着力打造武汉新城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主引擎。花湖机场航线网络初步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临空产业加速聚集,正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
如今的武汉都市圈活力四射,正从发育型城市群迈向成熟型城市群。今年2月发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武汉都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认为,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其壮大势必强力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襄阳都市圈
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文章
4月24日,襄阳市出台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大飞机”产业等战略机遇,对接上海航空制造体系,引进培育整机制造,力争到2025年航空航天产值突破400亿元。
增强襄阳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的使命。
去年,襄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8亿元,从全国百强城市第49位升至第45位,跻身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聚焦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努力提高襄阳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襄阳市市长王太晖说,该市将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文章,力争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
东津新区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也是襄阳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关键。
经过10多年发展,面积达321平方公里的东津新区已初具雏形,20平方公里建成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80平方公里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东津新区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正在推进东津大道、鹿门大道“两线”和总部新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产业新城建设。目前在建项目25个、总投资1075亿元,今年拟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582.9亿元。力争到202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
促进襄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做强产业是关键一招。
去年,襄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100亿元,比亚迪、吉利硅谷、回天新材料等一批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开工、投产。
眼下,襄阳正积极强抓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风口”,打造“144”现代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产业产值均突破500亿元,建成万亿工业强市。
同时,襄阳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环境协同治理、交通协同发展,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协同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与河南南阳共建双城经济圈。
襄阳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县县通高铁和县县通2条高速公路,机场航线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汉江襄阳段具备千吨级通航能力,小河港区通江达海。
如何变交通优势为发展胜势?襄阳提出,以交通和物流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十四五”期间,该市谋划了综合交通项目200个,总投资1910亿元,完善“四纵四横”铁路网和“四纵三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和汉江梯级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交产城”融合互促。
宜荆荆都市圈
“黄金三角”共筑万亿GDP
列车飞驰,最快34分钟从荆州抵达宜昌;二广高速连接,驾车80分钟从荆州抵达荆门。
去年,宜昌经济总量5502.69亿元,荆州经济总量3008.61亿元,荆门经济总量2200.96亿元。宜荆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1.08万亿元,首跨万亿大关,占全省17.3%。
紧扼长江咽喉,肩挑武汉和成渝两大都市(经济)圈,宜荆荆都市圈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湖北“黄金三角”崛起。
建设三大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大安排,是落实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地位的重要举措。
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的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利益共享,是宜荆荆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黄金三角”该如何凝聚合力、挖掘潜力,将三市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介绍,宜荆荆都市圈下一步将着重围绕互联互通、流域综合治理、产业合作和民生共享四个方面,强化纽带联系,推动发展融合。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客货“双十字”枢纽,宜荆荆将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
前不久,宜昌、荆州、荆门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全省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为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地将强化“负面清单”管控,着力优化区域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等一体化布局,探索都市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产业合作是发展融合的重中之重。目前,跨越三地的“当枝松宜”百强县市协同发展联盟已经成立,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在前期1000亩“飞地试验区”基础上,又启动了投资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建设。未来,“黄金三角”将放大产业共性优势,着力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宜荆荆”科创大走廊,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大市场。
宜荆荆都市圈还将重点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同城同福利;在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跨市通办”,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
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
目标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
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
年均增长6.5%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举措
以武鄂黄黄为核心
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建设
促进武鄂黄黄共担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职能
重点推动武汉新城建设
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
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加快花湖机场建设发展
推进国际货运枢纽和临空经济区建设
提升鄂州、黄冈、黄石主城城市功能
着力推进武鄂黄黄同城化发展
并辐射带动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一体化发展
襄阳都市圈
目标
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
到2025年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
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
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举措
做大做强襄阳
支持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汉江流域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基地
构建“一体两翼四带”的襄阳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
打造区域性综合服务新中心
强化交通枢纽网络功能和产业协作
辐射带动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发展
宜荆荆都市圈
目标
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预计到2027年
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常住人口达940万人
经济总量达1.4万亿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
举措
推进中心城市协同发展
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荆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做大做强宜昌
推进宜昌东部未来城—猇亭组合新城、荆州关沮新城、荆门高新区等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和能级
强化宜昌与鄂西地区的联动发展
辐射带动恩施等地发展
三大机制 统筹推进都市圈发展
高层级的决策协调机制
在决策层
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三大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
在协调层
领导小组下设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襄阳都市圈3个专项协调机制
分别由省长、省委副书记和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担任召集人
推动各自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在执行层
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在省发改委,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研究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
编制完成
《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
《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
《武汉新城规划》
重点建设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
2023年三大都市圈共确立了520项年度重点工作
坚持定期调度
创新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创新性提出“省建设指挥部+武汉新城用地和规划委员会”的管理体制